人口減少對社會的影響

「家庭差距」的產生和「社會裂痕」的加深

財經 社會 生活

山田昌弘 [作者簡介]

引發日本少子化問題的背景因素之一,是因為年輕一代還根深蒂固地保留著傳統的家庭意識。曾將成年後仍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輕人定名為「單身寄生族」的中央大學山田昌弘教授為我們闡釋日本家庭的現狀與未來。

單身寄生族現象

假如日本的成年未婚男女都像歐美人那樣過獨立的單身生活,情況或許就大不一樣了。一個人生活很艱苦,但如果兩個人搭伴,好歹也能生活下去,這種情況應該會提高結婚和同居比例,甚至促進女性邁入職場。

然而,日本大部分未婚者在成年後仍繼續與父母同住(據推測大約有80%的成年未婚者屬於此類情況)。我認為這種狀態就如同寄生(parasite)在父母身上生活,所以將他們稱為單身寄生族(1997年日本經濟新聞刊登的報道)。即使自己收入少,只要和父母同住,就可以度日。儘管非正式員工的收入不足以維持獨居生活或獨立的婚後生活,但如果與父母同住,把工資當作零用錢用,倒是可以過得很滋潤。

尤其是女性,在遇到理想對象之前,可以一直待在娘家。她們採用的戰略是,與其和收入不穩定的男性交往,不如住在娘家等待時機,與有足夠收入作為結婚對象的男性相識。筆者認為,這是導致日本男女交往不活躍的原因。當然,其中一部分女性會遇到收入穩定的男性,與之結婚,離開娘家。但是,收入穩定的男性數量是有限的,所以大部分女性還是只能繼續與父母同住。

另一方面,收入不穩定的男性也會一直留在父母家,等自己收入高了,或者遇到不介意自己收入低的女性以後,應該就下決心結婚。然而,這種情況出現機率很低,增多的還是一直與父母同住的人。

下圖顯示了與父母同住的青壯年未婚者的人數及在同齡人中所占的比例變化情況,1980~1995年期間,人數與比例雙雙呈現上升趨勢。青年未婚者的人數在2003年達到頂峰,接近1,200萬人。儘管隨著這個年齡段人口的減少,人數上有所降低,但在同齡人中所占的比例至今仍在逐漸上升。

下一頁: 家庭的過去與未來

關鍵詞

生活方式 少子化 單身寄生族 女權主義 家庭差距的產生 傳統的 家庭意識 未婚 年收入 非正式員工 正式員工 父母 同居 男女交往 非正式僱用 計時勞動

山田昌弘YAMADA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1957年生於東京。1986年,獲取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自2008年4月起任中央大學文學系教授。專業為家庭社會學、情感社會學及性別論。著作有:《單身寄生族的時代》(築摩新書,1999年)、《少子社會日本 另一種差距的走向》(岩波書店,2007年)及《家庭難民》(朝日新聞出版社,2016年)《底層的競爭》(朝日新書,2017年)、《少子化對策在日本為何失敗》(光文社新書,2020年)、《新型差距社會》(朝日新書,2021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