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減少對社會的影響

「家庭差距」的產生和「社會裂痕」的加深

財經 社會 生活

山田昌弘 [作者簡介]

引發日本少子化問題的背景因素之一,是因為年輕一代還根深蒂固地保留著傳統的家庭意識。曾將成年後仍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輕人定名為「單身寄生族」的中央大學山田昌弘教授為我們闡釋日本家庭的現狀與未來。

少子化問題的日歐差異

儘管同屬少子化現象,但我們不能將日本(及東亞)同西北歐(英法德、北歐、荷蘭等)的少子化相提並論。說得極端一點,西北歐的少子化現象是由於年輕人在生活方式上有了更多選擇而引發的。而日本卻正好相反,是由於在生活方式上缺乏選擇,才造成了兒童數量的減少。

截至1960年前後,歐美已開發國家的大部分家庭仍保持著「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家撫養孩子」的模式。然而,上世紀60年代後,西北歐地區出現了一場「生活方式革命」。由於女權主義運動等因素的影響,人們開始脫離傳統的家庭模式,出現了婚前性行為、非婚同居、女性婚後繼續工作等多種選擇,人們嘗試著各種生活方式並得到了認同。如此一來,選擇「不要孩子」或「只要一個孩子」這種生活方式的年輕人增多,於是引發了少子化現象。這與女性在工作中自我實現意識的提高、年輕人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男女交往活躍都存在著聯繫。

日本的情況與西北歐截然不同。儘管社會發生了變化,但年輕人觀念中的傳統家庭觀(丈夫工作,妻子主持家務、照顧孩子)依然根深蒂固,因此引發了少子化現象。在日本,從婚前性行為得到認同這一點來說,在性的解放方面多少有了進展。可是,生活方式革命和女權主義思想並未深入人心。比如,即便是現在,未婚青年同居率仍不到2%(2010年,1.6%)。非婚生子女的出生率也極低,僅為2%左右(2008年,2.1%)。

此外,儘管也出現了一些活躍於各自工作單位的女性,但無論已婚還是未婚,很多女性現今仍然從事著計時勞動或派遣勞動等不穩定的工作。這樣一來,婦女無法依靠工作實現自立,在經濟上不得不依賴於丈夫的狀況並未發生改變。此外,正如我提出的「單身寄生族」這個稱呼一樣,大多數未婚者在成年後仍與父母同住,而且男女交往也不活躍。

而重要的,是未婚人群中希望結婚者所占的比例很高。未婚率升高,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儘管多少會出現一些起伏,但希望結婚者的比例始終高居不下,維持在90%左右的程度。也就是說,即使想結婚,建立傳統式的家庭(丈夫工作,妻子照管家務和孩子),但由於不具備條件,所以選擇不結婚、不生育的人持續增多,這就引發了未婚化和少子化問題。由於無法順利「形成家庭」的年輕人增加,以至日本的兒童將會越來越少。

其結果是,家庭的存在方式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產生了一種可稱為形成「家庭差距」的問題。換言之,出現了兩類人群,即一如既往地組建傳統家庭生活的人群和由於無法組建家庭而停留在未婚狀態的人群。年輕人分裂成這兩類人群,正是現代日本家庭的特徵所在。

本文將以日本與其它歐美國家的不同之處為中心,考察現代日本家庭形成的特點。

下一頁: 結交情侶能力的下降

關鍵詞

生活方式 少子化 單身寄生族 女權主義 家庭差距的產生 傳統的 家庭意識 未婚 年收入 非正式員工 正式員工 父母 同居 男女交往 非正式僱用 計時勞動

山田昌弘YAMADA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1957年生於東京。1986年,獲取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自2008年4月起任中央大學文學系教授。專業為家庭社會學、情感社會學及性別論。著作有:《單身寄生族的時代》(築摩新書,1999年)、《少子社會日本 另一種差距的走向》(岩波書店,2007年)及《家庭難民》(朝日新聞出版社,2016年)《底層的競爭》(朝日新書,2017年)、《少子化對策在日本為何失敗》(光文社新書,2020年)、《新型差距社會》(朝日新書,2021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