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科書制度和歷史教科書問題

被割裂的記憶:歷史教科書與亞洲的戰爭

政治外交 社會

丹尼爾・斯奈德 [作者簡介]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是否如同國外評論的那樣帶有愛國主義色彩呢?然而,史丹佛大學「被割裂的記憶與和解」項目組對日本、中國、韓國、臺灣和美國的歷史教科書進行全面比較後認為,上述普遍看法缺乏根據。

美國教科書中一併記載了有關原子彈轟炸的毀譽參半的評價

或許有人會覺得意外,美國的教科書中也存在著陶醉於戰爭勝利的表述。美國使用率最高的教科書「American Pageant」稱,戰爭是促使美國真正成為世界大國的決定性轉折點。書中表示,戰前,美國人一直固守孤立主義,逃避外部世界,拒絕面對現實。然而,珍珠港事件後,他們意識到在全球性的無政府狀態中不可能繼續保持孤立主義。而且,美國人在經歷珍珠港事件後凝聚力增強,加上與此同樣重要的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反法西斯、反獨裁政治和反軍國主義的全球化戰爭贏得了最終勝利。

美國的教科書(描述珍珠港事件的書頁)

美國的教科書明確地將日本視為貪婪的侵略者,並將美國描述為受到日本無恥背叛的無辜犧牲者。世界史的教科書則更加詳細地記述了日中戰爭及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前日美關係日益緊張等有關太平洋戰爭爆發的背景情況。另一方面,主要的美國史教科書都存在忽視亞洲地區戰爭的傾向,稱戰爭起始於珍珠港事件,終結於原子彈轟炸。但是,美國的教科書也在努力向學生傳達圍繞原子彈轟炸這一決定中所出現的贊成和反對這兩種立場。這種一併記載毀譽參半的表述方式,在亞洲各國的教科書中則不曾看到(*4)

美中教科書在方法論上的一致性

美國的教科書中存在著與中國教科書在方法論上驚人一致的部分,即強調是戰爭的勝利將美國推向世界超級大國地位這一點。這個「戰爭故事」稱,儘管戰爭的勝利導致了美國與戰後蘇聯陣營之間的冷戰,但美國人意識到了孤立主義和綏靖政策的危險性,決定要在與共產主義威脅展開新的較量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成為世界大國的自身之地位。

美國的教科書沒有像中國那樣露骨地使用帶有愛國主義色彩的語言。但如同中國教科書支持共產黨的勝利那樣,美國教科書也支持本國的冷戰政策。「American Pageant」在關於戰爭的描寫方面,從杜魯門總統與艾奇遜國務卿到尼克森總統與季辛吉國務卿,作為美國外交政策基本原則的自由國際主義與保守派的介入主義之間都被表述為不存在任何矛盾。此外,和美國的大眾文化幾乎相同,美國的教科書也將第二次世界大戰讚譽為「善意的戰爭」。

(*4) ^ Shin and Sneider, pp. 55–64.

下一頁: 內斂克制的日本教科書,「和平主義」紮根的反映

關鍵詞

教育 民族主義 歷史教科書 丹尼爾・斯奈德 申基旭,太平洋戰爭 Peter Duus 愛國主義 珍珠港事件 孤立主義 軍國主義 和平主義 和解 史丹佛大學亞太研究中心 APARC

丹尼爾・斯奈德Daniel SNEIDER簡介與署名文章

史丹佛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專攻美國在亞洲的外交和安保政策、日本與韓國的外交政策。主持實施該中心的「被割裂的記憶與和解」項目。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史專業),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碩士。曾任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印度特派記者、東京特派記者、莫斯科支局長、聖何塞信使報編輯、專欄作家後,任現職。著作有Cross Currents: Region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Northeast Asia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Confronting Memories of World War II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等。 2016年8月剛出版了Divergent Memories: Opinion Leaders and the Asia-Pacific War (合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