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科書制度和歷史教科書問題

被割裂的記憶:歷史教科書與亞洲的戰爭

政治外交 社會

丹尼爾・斯奈德 [作者簡介]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是否如同國外評論的那樣帶有愛國主義色彩呢?然而,史丹佛大學「被割裂的記憶與和解」項目組對日本、中國、韓國、臺灣和美國的歷史教科書進行全面比較後認為,上述普遍看法缺乏根據。

中國的教科書最具愛國主義色彩

中國的教科書(描述日中戰爭爆發情況的書頁)

中國的教科書最具愛國主義色彩,而且是依據意識形態來描寫戰爭的。10年前使用的教科書中,凡是關於戰爭的表述,必定是中國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開展的英雄式的抗日軍事作戰。很少提及太平洋戰爭和聯合國發揮的作用。針對原子彈轟炸在終結戰爭方面發揮的作用只是輕描淡寫,將毛澤東號召對日軍發起總攻擊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作為決勝因素。根據這種表述,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無視中國權利和利益的國外帝國主義勢力屈辱中國一個世紀的歷史,使中國作為世界主要國家的歷史地位得到了恢復。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教科書在2002年進行了大幅修訂。修訂版的教科書逐漸增加了關於本國的表述,在有關戰爭時期的敘述上明顯加強了愛國主義傾向。舊版將焦點集中於國共內戰,始終支持站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戰爭最前線的共產黨的主張。新版則強調了整個國家在抗日問題上的一體感,弱化了國共內戰的記述。關於南京大屠殺事件,由於當時的戰鬥是國民黨主導展開的,不方便詳述,所以在舊版中弱化了這個事件,而新版則拿出大量篇幅,活生生地描寫了日軍的殘暴行徑。

臺灣的教科書(描述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皇民化運動的書頁)

過去長期使用的中國舊版教科書,始終堅守古典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觀,認為戰爭是資本主義危機的必然結果,並將戰爭描寫成了蘇聯和中國的共產黨擁護者領導的反法西斯運動。修訂版則強調了國家對外國侵略的抵抗運動,抹去了絕大部分關於冷戰的記述。比如,2002年修訂版在記述日本走向侵略中國的過程時,大量引用了「田中奏摺」作為表明20世紀20年代後日本對亞洲抱有野心的證據。儘管這段時期日本確實對亞洲抱有侵略野心,但歐美和日本的近代史學研究認為「田中奏摺」是一份假文件。

 

下一頁: 美國教科書中一併記載了有關原子彈轟炸的毀譽參半的評價

關鍵詞

教育 民族主義 歷史教科書 丹尼爾・斯奈德 申基旭,太平洋戰爭 Peter Duus 愛國主義 珍珠港事件 孤立主義 軍國主義 和平主義 和解 史丹佛大學亞太研究中心 APARC

丹尼爾・斯奈德Daniel SNEIDER簡介與署名文章

史丹佛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專攻美國在亞洲的外交和安保政策、日本與韓國的外交政策。主持實施該中心的「被割裂的記憶與和解」項目。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史專業),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碩士。曾任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印度特派記者、東京特派記者、莫斯科支局長、聖何塞信使報編輯、專欄作家後,任現職。著作有Cross Currents: Region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Northeast Asia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Confronting Memories of World War II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等。 2016年8月剛出版了Divergent Memories: Opinion Leaders and the Asia-Pacific War (合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