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科書制度和歷史教科書問題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制度

政治外交 社會

三谷博 [作者簡介]

圍繞歷史教科書內容處理問題,日本的教科書審定工作受到了來自國內外的諸多批判。包括審定在內的教科書制度是如何實際運用的呢?東京大學三谷博教授是現今採用的國中和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著者,在這裏讓我們看看他的解說。

教科書制度的框架

就日本學校教育中教科書制度的特點而言,首先是規定了小學、國中和高中在課堂上都有使用教科書的義務(*1)。雖然教師們也會輔助性地使用自編或市面上銷售的教材,但課堂教學原則上是以教科書的順序和內容進行的。針對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儘管有觀點認為它與東亞其它國家的教科書相比,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宣傳內容較少(*2)),但它受文部科學省在「學習指導要領」中規定的結構框架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日本史與作為外國史的世界史之間的彼此分離,以及日本史從古至今的連貫性,這樣的思維框架已通過學校教育而被牢牢嵌入了日本成年人的心中。

第2個特點是,教科書由多個民間出版社編寫製作,文部科學省對其予以審定,審定合格的教科書獲得可在學校使用的資格。這種做法與戰前的日本與以往各鄰國不同,對教科書採用的是審定制,而不是國定制(國家統一編寫發行教科書制度——譯註)。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文部科學省通過「學習指導要領」和審定工作來追求統一性與出版社及撰稿人通過獨家努力來追求多樣性之間的爭執較量。

第3個特點是,在實際選擇(採用)使用何種教科書上,呈現多樣化,不由文部科學省統一決定。高中、私立小學和私立國中由各學校自行選擇,都道府縣立以及市町村立小學、國中則由各個地方自治體的教育委員會負責選定。不過,針對公立小學和公立國中,制定了這樣一種制度:按照大致的人口規模將全國分為了582個(截至2011年)「選定片區」,每個片區採用一種教科書。(*3)從世界範圍來看,日本教科書制度的特點在於,教科書在學校教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多種教科書來自民間機構,而在其選擇過程中,資格審查工作採取中央集權方式完成,具體選擇則由地方分別實施。

在教科書進入日本的學校課堂之前,要經過民間企業的編寫製作、文科省的審定、學校及自治體的選定這三個階段,以下將依次進行說明。


民間出版社及撰稿人編制教科書


日本的教科書以文部科學省制定的「學習指導要領」為標準,由民間的出版社製作、銷售。各個出版社每隔5年左右會進行一次修訂,在新版教科書進入課堂的第二年,他們就會開始籌備下一版教科書的編纂工作。每一種教科書,其編輯會議由2、3名出版社員工,以及大學的歷史研究人員、國中和高中的歷史老師構成。在製作教科書的目錄時,會參考「學習指導要領」,它規定了教科書的目標、內容範圍、結構框架和大致的分量。如果偏離了它的規定,就不可能通過審定。不過,指導要領本身只是一個粗線條的標準,具體內容將由編輯會議判斷決定。確定目錄和文字分工後,大約還會召開10次編輯會議,每次開會時,都會談論舊版教科書的使用經驗、伴隨社會變化的熱點問題和視角變化等,研究探討修訂內容。大家特別重視的是應將重點放在何處、是否易於閱讀、掌握,以及如何在孩子們心智發育的不同階段選擇適宜的主題和表述方法等問題。教科書出版社會在新版教科書開始投入使用的2年前,拿出1年多的時間整理稿件、印刷、裝訂,向文部科學省提交審定申請。

(*1) ^ 關於制度的表述,主要依據以下材料。文部科學省初等中等教育局「教科書制度概要」(2011年6月)。另外也參考了以下的筆者拙作。Yang Daqing, Liu Jie, Mitani Hiroshi and Andrew Gordon, eds., Toward a History Beyond Borders: Contentious Issues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2).

(*2) ^ Gi-Wook Shin and Daniel C. Sneider, eds., History Textbooks and the Wars in Asia: Divided Memor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3) ^ 文部科學省初等中等教育局「採用片區一覽」

下一頁: 文部科學省的審定

關鍵詞

文部科學省 歷史 國中 高中 三谷博 Mitani Hiroshi 教科書 歷史教科書 教科書審定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小學校 高級中學 日本史 世界史 社會課 學習指導要領 教育委員會

三谷博MITANI Hir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主攻19世紀日本及東亞史、歷史社會學。生於1950年。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著有《明治維新與民族主義》(山川出版社,1997年)、《東亞的公論形成》(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年)、《東亞歷史對話》(與金泰昌合編,東京大學出版會,2007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