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義能否渡過財政危機

民主主義之痼疾困擾經濟

財經

豬木武德 [作者簡介]

走向財政擴張的民主主義機制,在當今已開發國家共同顯現。民主主義國家究竟能否消除財政赤字?經濟學者豬木武德對此做了一番考察。

政治與經濟聯動

觀察近年來的日本政治與政局,常常自虐怎麼只有日本會落到此等地步。不過也有必要了解,美國和幾個歐盟成員國的政權也有著相似之處。政府找不到解決財政問題(龐大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餘額)和實現中長期發展的戰略,出現停滯不前的僵局,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都處在同樣的迷茫之中。財政赤字沒有變成政治鬥爭工具的國家,也只有俄羅斯、中國、韓國等。

東日本大地震剛發生時,一定有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議,為何前景暗淡的日本,日圓會在外匯市場升值?一時間,甚至出現是否是因保險公司為了準備支付賠款而購買日圓的說法。但是,現實的動向均由相對關係所決定。由於美國、歐盟等政治上的無能為力,導致其經濟前景甚至比日本更加暗淡,因而推動了日圓的相對上升,現在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想必這種解釋是正確的。無論是歐盟還是美國,議會制民主主義都陷入不能立足於明確的長遠目光做出政治決斷的境地。

雖然數據是診斷經濟的基礎,但如果僅看數字,就會造成誇大一種原因,對相同的數字往往誤認為是相同病症。可是因國家不同,其問題的性質會略顯差異。即便同是“財政危機”,希臘和意大利在性質上就有所不同。希臘的危機不僅在於亂發國債,政府資金(流量)枯竭,無法編制預算這一短期問題,在富裕階層的所得納稅方面,也存在國家的徵稅功能開始衰弱的問題。不僅財政支出膨脹,財政收入缺陷亦使財政赤字膨脹。就在4、5年前,在經濟增長率、勞動時間等方面,希臘還是歐盟的優秀生,而今它的衰落程度,甚至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另一方面,義大利則有政府債務餘額(存量)高達到GDP的120%這一中期問題。在歐盟當中,人們越來越擔心義大利有無償還國債的能力。這就是歐盟的現狀。意識到這些不同點,我試圖就現代政治體制是如何造成共同的“病態經濟”的問題,闡述幾個要點。

財政赤字使金融市場更加動盪

2008年夏季的金融危機,此後持續的蕭條,帶來生產與雇用的減退,美國出現稅收的大幅下滑,赤字國債增加。危機的導火線不只是因為流動性不足。由於美國面向低收入階層提供的無抵押借貸無法回收,商業銀行無力支付(insolvency),禍及到整個金融體系。基於此等狀況,歐巴馬總統為了重新構築健全的金融市場,作為法律框架(堪稱是80年前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現代版),在2010年7月簽署了由冗長的條文組成的《2010年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保護法》,通稱多德-弗蘭克法(Dodd-Frank法)。但是,這一重新限制金融交易的法律究竟有多大的實效,卻是極為令人懷疑的。歐巴馬還被批評說,這是為通過超黨派的醫療改革計劃而進行的交易,由此喪失了有實效地改革金融體制的時機。不過,即使美國的這一金融交易規制法能促使銀行的行動變得深思熟慮,但只要英國和歐盟不採取統一步調,就無法消除世界金融市場上的動盪。因此,要害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金融危機隨時都可能再次出現。

金融市場與財政赤字之間有很強的雙向影響。正如上述希臘的事例所顯示的,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有可能動搖因財政赤字產生的巨額國債市場,因為金融市場與以國債為中心的債券市場是完全連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不能無視金融危機產生“財政風險”的機制。當銀行出現呆帳問題時,中央銀行和政府為保護股東和信貸方,多半會注入大量救濟資金。因而,銀行越大越是不能讓其破產(too big to fail)。但是這個慣例卻衍生出某種道德風險,使銀行面對風險膽子變得更大。因為即便發生不測之事,也有政府撥款救濟,這促進了銀行向高風險商品的投資,其結果是增大了陷入“厄運循環(doom loop)”的危險性。在美國,由於歐巴馬總統對限制金融市場沒有表示出毅然決然的姿態,因而這種為救濟大銀行產生的“財政風險”依然很大。而且對總體經濟來說,最為深刻的成本是受此次金融危機巨大打擊的實體經濟,出現嚴重的失業問題。對實體經濟來說,金融功能這個潤滑油反而要影響牽制實體經濟。其情形,猶如狗搖尾巴變成尾巴牽著狗轉動。

下一頁: 政局混亂令未來不可預測

關鍵詞

美國 政治 經濟 歐盟 GDP 赤字 希臘,無抵押借貸 破產(insolvency) 多德-弗蘭克法(Dodd-Frank法) 雷曼衝擊 兩大政黨,雇用,豬木,武德 民主 金融危機,赤字國債 財政 外匯

豬木武德INOKI Takenori簡介與署名文章

國際文化研究中心所長。 1945年生於滋賀縣。1968年京都大學經濟系經濟專業畢業。197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博士課程。歷任大阪大學經濟系教授、該大學系主任後,2002年擔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2008年起任現職。主要著作有《民主主義與市場理論》(東洋經濟新報社,1997年)、《自由與秩序——競爭社會的兩副面孔》(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