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KUSHIMA(福島)後的能源戰略

「頁岩氣革命」與日本

財經

頁岩是泥岩的一種,頁岩中含有頁岩氣。頁岩氣的增產給美國天然氣的供求關係帶來了急劇變化,這一變化正影響著歐洲天然氣市場。本文考察了這種「頁岩氣革命」的世界性變化將給遭受地震災害後的日本及亞洲帶來的影響。

何謂頁岩氣革命

所謂頁岩,指泥岩中具有堅硬、薄片狀、易剝離性質的岩石,在這種頁岩的孔隙或者裂縫中所蘊含的甲烷氣即是頁岩氣。這種儲集岩不是常規的砂岩,而是頁岩、泥岩。對於頁岩氣,儘管自古即認識到了它的存在,但是與常規天然氣相比,一直因其開發成本高而未得到重視。


頁岩
出處:美國能源部,Modern Shale Gas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 Primer、2009年4月、p.14

正式開發頁岩氣,始於新世紀後的美國。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天然氣價格低廉穩定,帶來了天然氣需求的堅挺上升,而另一方面,又導致了開發新天然氣田的動機衰退的結果。進入2000年後,美國業內認識到國內天然氣產量滿足不了日益增加的需求,於是出現了價格的大幅波動。在這樣的局面下,作為新的天然氣供給源,美國最初的設想是進口管道天然氣和LNG。尤其是LNG,截至2006年,曾計劃新設60處接受基地。

在進口項目的增加引起世人關注的同時,頁岩氣開發技術取得了新的進步。具體地說,就是掌握了頁岩氣開發的兩項關鍵技術——水平鑽井法和水力壓裂法。日本的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對此兩種技術分別作出下面的說明。水平鑽井,即「沿封存著石油或天然氣的岩層開鑿採掘井」;水力圧裂,即「通過向原油或天然氣所在的地層施加圧力,造成人工裂縫,改善原油、天然氣難以流動特性的技術」。水平鑽井與通常的垂直井、傾斜井相比,能夠更多地擴大與岩石的接觸體積,另外,通過水力壓裂,可以確保頁岩破碎後天然氣的流路。這兩項技術應用於原油開發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這次成功地應用在頁岩氣開發上,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也就是說,原本作為替代供應源擬進口的管道天然氣和LNG,在與頁岩氣的成本競爭力上發生了逆轉。

水平鑽井法和水力壓裂法示意圖

出處:伊原賢「論非常規原氣生產相關技術」(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網頁)

因為已經認識到頁岩氣資源的存在,與進口天然氣相比較,遂產生出巨大的成本逆轉效應。 2000年,美國頁岩氣生產量不足10Bcm(1Bcm=10億m3),2009年則猛增至95Bcm。如此一來,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另一方面,原來估計將大幅增加的天然氣進口量,在2007年達到峰值後轉而開始下降。美國能源部在2007年至2011年間,修正下調了2030年LNG的預期進口量,約達9,100萬t。

目前,與其說美國的天然氣供需趨於緩和,不如說是達到了堪稱供過於求的程度。在這種狀態下,近年來,日本甚至出現了從美國進口LNG的計劃。比如,Cheniere Energy公司的Sabine Pass計劃,進展快的話,將於2015年開始出口,另外,尚有其他多項擬出口LNG的項目。據報道(注1),2011年9月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能源交通部長會議期間,日美兩國召開了雙邊會談。會談中,日本經濟產業省牧野聖修副大臣向美國能源部朱棣文部長提出希望促進美國批准向日本出口LNG。

下一頁: 頁岩氣革命是否將成為世界性趨勢?

關鍵詞

東日本大地震 美國 天然氣 頁岩氣 福島核電廠事故 電力 歐洲 俄羅斯 森川哲男 卡達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