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年與日本

辛亥革命和日中關係

政治外交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對中國來說,日本既是「近代智慧」的源泉,同時又是流亡者聚集的「革命搖籃」。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在動蕩的國際政治環境下,日本也複雜地、多樣化地參與到了這場革命之中。

圍繞中國的國際政治

事實上中華民國的誕生,並沒有為中國與歐美以及日本等的國家關係帶來巨變。義和團事件後,列強基本上互相承認了19世紀90年代後期的特權,欲通過為清提供借款確保各方權益,順利開展通商活動。在這一點上,列強出於不希望中國出現混亂的意圖,基本上是支持清朝的,當宣布從清獨立的各省聚集於南京時,英國出面在兩者間進行了和平調停的斡旋。而且,以英國為首的列強,希求一個能穩定中國的「鐵腕」型領導人。而被認為最適合這一角色的,那就是袁世凱。袁世凱當時被認為是中國最強大的北洋軍的首領,而且有推進清朝國家近代化的官僚階層作後台。列強為此給袁世凱以巨額貸款,予以支持。孫文似有考慮,想利用辛亥革命一舉解決和列強間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然而,要獲得列強對政府的承認以及貸款等支持,就不能與列強莽撞對抗。因此,中華民國全盤接受了清朝和列強簽訂的各種條約。袁世凱在繼續任用清廷官僚的同時,自己在慈禧太后中意的中南海裏執行政務。辛亥革命迫使清帝退位,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的事件,但它並沒有令政治、社會、經濟等發生顯著變化。 「革命」所產生的衝擊力,無論在內政還是國際關係上,都是相當有限的。

革命的繼續和日中對立

大隈重信 (照片提供:國立國會圖書館)

袁世凱得到包括日本在內的列強支持,他雖然一度支持《臨時約法》所倡導的共和制,但是擔憂成立了強大議會,會限制自己作為總統的權限,於是暗殺了成為第一大黨的國民黨年輕領袖宋教仁,並將議會置於自己的統管之下。這種狀況招致了人們的極大不滿,由此發生了二次革命。此時,袁世凱方面以日本有支持叛亂軍趨向為由加強了對日批判,進而在南京還發生了日本人受到鎮壓叛亂的張勛軍隊的暴行,即所謂南京事件。之後,袁世凱控制議會,不斷要求給予大總統以更多的權限,並策劃自任皇帝。因袁世凱稱帝而引發的不滿日益強烈,由此導致了三次革命(護法運動)。袁世凱在強烈反對之下,被迫取消稱帝,之後在失意中死去。

從1912年持續到1916年的袁世凱政權,對日中關係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轉機。日本民間雖然出現了支持革命的機運,但是政府和西方列強步調一致,一直對清政府和袁世凱政權給予支持,經濟界也採取了同樣的態度。但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大隈重信內閣於1915年對袁世凱提出了《二十一條》的要求。這不僅是一種無視與列強協調合作的行為,還引發了中國的強烈反抗。日本強行要求袁世凱政權接受21條要求,袁世凱也不得已接受了。由此,中國在反袁的同時,對日批判變得確定不移。儘管日中之間其後摸索著各種綏靖政策,但是,這個二十一條被賦予了列強侵略中國的象徵這一歷史地位,日本就此成為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敵人。

關鍵詞

辛亥革命 孫文 甲午戰爭 日中關係 川島真 袁世凱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