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年與日本

辛亥革命和日中關係

政治外交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對中國來說,日本既是「近代智慧」的源泉,同時又是流亡者聚集的「革命搖籃」。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在動蕩的國際政治環境下,日本也複雜地、多樣化地參與到了這場革命之中。

當初對辛亥革命的評價

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對剛發生了大逆事件的日本政府來說,其衝擊力是不難想像的。然而民間則存在著贊成和反對的兩種意見。辛亥革命後不久過訪上海的與謝野鐵幹和晶子夫婦,在《來自巴黎》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書中寫道:「此次的革命軍,適逢世人厭倦了北京的政治這一大好時機,由此逐漸形成一股意外的勢力;從實力上來說,只不過猶如西南戰爭中鹿兒島私學校的學生們在各地興風作浪而已。」大隈重信也持同樣的批判態度,他在《中央公論》(1911年11月號)中說:「孫?不足道。對孫的評價,還有我對革命派,都已經厭煩了。孫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這是明擺著的。」三宅雪嶺也在同一期雜誌中表示:「孫最終成為英雄還是凡人,就看今後的事態發展了。」雖說孫文還身在海外沒有回國,但可以看出日本的言論並非是一致支持孫文的。

梅屋莊吉夫妻和孫文 (小坂文乃藏)

如人們所知,日本有眾多革命運動的活動家對孫文等的革命活動展開了支援。宮崎兄弟、山田兄弟、萱野長知、頭山滿、犬養毅、梅屋莊吉等,他們的名字舉不勝數。孫文也在《建國方略》中,列舉了支援革命的日本人,它作為「日中友好的象徵」,至今仍在傳述。但必須留意的是,當時的日本政府基本上是支持清朝的,經濟界的主流擔憂革命引起經濟活動的混亂,因而也期望社會政治的漸進性變革,沒有對革命本身進行支援。重要的是,在當時的日本,很多人都不受政府和經濟界的主流動向左右,面對中國,以自己的思考採取行動,向本來屬於少數派的革命黨人、改革派組織伸出援助之手。這種日中關係的多樣性是極為重要的。

此後,孫文在日本聲望漸高,但這不如說是因孫文作為受袁世凱打擊的「悲劇性英雄」的定位和作為南京國民政府讚頌的「革命之父」、「國父」的影響而使然。同時,日本在南京成立的汪精衛政權,也同樣將孫文稱頌為「國父」;戰後,在「革命史觀(重視革命的歷史觀)」盛行之中,作為革命家的孫文得到肯定的評價,這些都影響了日本的孫文觀(對孫文的認識和評價)。我們可以從這一時代的評價和其後的評價中,看到許多分歧之處。

下一頁: 圍繞中國的國際政治

關鍵詞

辛亥革命 孫文 甲午戰爭 日中關係 川島真 袁世凱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