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年與日本

辛亥革命和日中關係

政治外交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對中國來說,日本既是「近代智慧」的源泉,同時又是流亡者聚集的「革命搖籃」。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在動蕩的國際政治環境下,日本也複雜地、多樣化地參與到了這場革命之中。

辛亥革命

就這樣,日本和波瀾壯闊的中國政治結下了深深的淵源,即日本也複雜地、多樣化地參與到辛亥革命之中。辛亥革命用辭書方式可整理歸納如下:1911年10月10日,湖北省武昌(武漢的一部分)發生軍隊叛亂,長江以南為中心的各省藉此宣布從清朝獨立並於1912年1月聯合組建了中華民國,之後通過和清朝的交涉,清朝皇帝於2月退位。


袁世凱 來源:約翰‧斯圖亞特‧湯姆森(John Stuart Thomson)《北洋之始》(China Revolutionized)(印第安納波利斯:鮑勃斯-麥利爾出版社,1913)

長達2000年之久的帝制就此瓦解,共和制的國家在中國誕生。但是,取代臨時大總統孫文就任大總統的袁世凱,雖然一旦同意了共和制,卻對委以議會強權的《臨時約法》,即相當於中華民國臨時憲法的規定表示了極大不滿,並且暗殺了以爭取議會第一大黨為目標的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結果,雖然中國再次掀起反袁高潮,然而,包括日本在內的列強卻支持袁世凱並給予貸款,同時在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承認了中華民國政府(美國在議會開設後予以承認)。

要說辛亥革命的原因何在,不能單純解釋為是由於孫文等的革命運動。第一,是清政府中央集權政策下造成的中央與地方間的緊張關係。特別是圍繞鐵路的國有化,清朝因戰敗造成的巨額賠款,欲將鐵路鋪設和運營均委以列強,此事遭到地方社會的強烈反抗。第二,清朝雖然將過渡到君主立憲制國家作為目標,但結果卻暴露了它以「立憲」為名維護滿族特權及帝制的目的。主張君主立憲的人們,也對過度的滿族主導下的立憲表示了不滿。這樣,在滅清這一點上,聚合了多方勢力。第三,是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勢力,將支持者擴展到在長江流域的地方精英及軍人當中,由此導致武昌起義,這一點也不容忽視。

在上述多方面的背景下,形成了打倒清朝的共識,將清逼上了滅亡之路。然而,清朝的版圖在五族共和之名下得到維持,清朝皇帝依舊居住在紫禁城,皇族的地位也得到一定的保障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清朝的體面。從北京的朝廷以及袁世凱的邏輯來看,它還具有一種從清政權向袁世凱「禪讓」的意義。

下一頁: 當初對辛亥革命的評價

關鍵詞

辛亥革命 孫文 甲午戰爭 日中關係 川島真 袁世凱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