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年與日本

辛亥革命和日中關係

政治外交

川島真 [作者簡介]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對中國來說,日本既是「近代智慧」的源泉,同時又是流亡者聚集的「革命搖籃」。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在動蕩的國際政治環境下,日本也複雜地、多樣化地參與到了這場革命之中。

作為「近代智慧」源泉的日本

蔣介石入日本陸軍第13師團野戰砲兵第19連隊時 照片提供:國史館(臺灣)

明治時期日本有選擇地從歐美吸收的知識,通過書籍、留日學生等,也介紹到中國。並不是沒有從西方直接傳到中國的「近代智慧」,但通過日本傳入的則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源於中國的古籍、作為西方語言的譯詞而重新出現的「革命」、「社會」、「經濟」等日語詞彙,至今仍在中國使用。不過留學生對「日本本身」懷有怎樣的感受,是另外的問題。他們大概面對只有在中國古籍中才看得到的日語詞彙,油生懷舊之情;對諸如生食雞蛋、在浴池中將裸體暴露於他人面前等異國文化,抱有忌避之念吧。

清朝在20世紀初期決定採用立憲君主制,在制定制度之際,參考了日本的天皇制。 1908年頒行的《欽定憲法大綱》,參照《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了皇帝的權限。另外,留學生們還在日本吸收了共和制、社會主義思想等諸多政治思想。

從日本帶去的不僅僅是政治和思想。每天都有數十名軍事留學生來日,在陸軍和海軍中學習。無論是發動辛亥革命的新軍,還是遭到鎮壓的清政府軍,兩軍都有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蔣介石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初也在新潟縣高田的第13師團,是在接到武昌起義的消息後,緊急回國,投身到革命運動之中的。日本起到了向中國提供作為近代國家的、或者說是近代社會「智慧」的作用,其中也包含了革命思想以及圍繞改革的思想。

作為「革命搖籃」的日本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眾多由清朝等亞洲各地逃亡而來的革命者聚集到日本。在中國,反抗清朝統治或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的人們,雖然也可以逃進租界或租借地,但清政府可能會要求引渡或派出刺客,因此他們飄洋過海隱藏到日本等異國他鄉。特別是長崎,起到了上海的內客廳作用。兩個城市間不僅有客輪通航,交通方便,而且鋪設有海底電纜,可以迅速得到來自中國的資訊情報。同時,流亡者們在日本開展了有組織的宣傳和籌資活動。日本政府雖然對他們的活動進行監視並留下了大量的紀錄,但很少對他們進行逮捕、拘留和引渡。

宮崎滔天 (照片提供:國立國會圖書館)

孫文也不例外。和蔣介石、周恩來等日本留學者不同,孫文不是來日留學的。而使孫文一舉名揚天下的,是流亡英國時遭清朝駐英使館抓捕囚禁事件。九州的玄洋社機關報《九州日報》以《幽囚記》為題用連載形式刊登了宮崎滔天翻譯的孫文本人用英語記述的《倫敦蒙難記》,從此孫文的名字在日本和東亞開始漸為人知。其後又通過宮崎的《三十三年之夢》一書及其章士釗的中文編譯本《孫逸仙》,進一步使孫文名揚東亞。此外,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通過《民報》等展開宣傳活動,以日本為據點的活動、源於日本的資訊,在孫文的革命活動中極其重要。辛亥革命後的1913年,由於袁世凱對國會的壓制,特別是國民黨的年輕領導人宋教仁的暗殺引發了二次革命,結果遭到袁世凱的鎮壓,孫文敗走日本,並在此後的數年中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孫文與宋慶齡再婚也是在這一時期。日本與中國近鄰,物價便宜、資訊豐富,而且有眾多的華僑和留學生,因此成了中國的革命黨人再好不過的避難之地。

下一頁: 辛亥革命

關鍵詞

辛亥革命 孫文 甲午戰爭 日中關係 川島真 袁世凱

川島真KAWASHIMA Shin簡介與署名文章

nippon.com編輯策劃委員會委員。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中曾根和平研究所研究本部部長。專攻亞洲政治外交史、中國外交史。1968年生於東京都。1992年畢業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外語系中文專業。1997年修滿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獲博士(文學)學位。經任北海道大學法學系副教授後,擔任現職。著作有《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年)、《21世紀的「中華」 習近平中國與東亞》(中央公論新社,2016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