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年與日本

辛亥革命和日中關係

政治外交

川島真 [作者簡介]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對中國來說,日本既是「近代智慧」的源泉,同時又是流亡者聚集的「革命搖籃」。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在動蕩的國際政治環境下,日本也複雜地、多樣化地參與到了這場革命之中。

19世紀的日中關係

江戶時代的日本,對外貿易處於政府控制之下。在對外關係方面,除了通過長崎與清朝和荷蘭交往外,還通過對馬與朝鮮、通過薩摩藩與琉球及清朝的福州、通過松前藩與阿依努族、通過通古斯民族與清朝等進行交流。清朝以朝貢形式和周邊國家開展貿易,但與歐美各國的貿易,18世紀則僅限於在廣州一個港口進行,此外在沿海地區的其他一些港口開展被稱為互市的貿易。日本和清朝,在臺灣的鄭氏政權滅亡後,清朝商人前往長崎從事貿易活動,最多的時候,有數千來自清朝的人們居住在長崎,他們從日本進口銅、海產品,日本也從清進口砂糖、奢侈品等物資和文物。

但是,這種關係在19世紀中期開始發生變化。中國因鴉片戰爭等的失敗,開放了沿海港口;1859年,日本也開放了長崎等港口,於是中國商人從長崎進入神戶、橫濱、函館等日本各地,將海產品等直接帶回中國。同樣,在日本,長崎奉行(行政首腦)、函館奉行等也探索不通過中國商人或歐美人,將日本商品直接帶進上海的途徑。高杉新作乘坐的千歲丸也是以此為目的而派遣的。


明治時期的長崎港 (照片提供: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

明治維新後的1871年,日本和清朝簽訂了《日清修好條約》,這雖是兩國之間締結的第一個平等條約,但從條約談判過程和具體內容來看,清都占據有利地位。儘管明治維新不久被定位為成功事例,但至少到西南戰爭、松方財政改革時代,清、朝鮮都認為像日本的明治維新這樣性急的改革,反而會招致混亂;而且,至少在19世紀80年代後期,從海軍實力也可看出,與日本相比,清占有絕對的優勢。在1886年處理北洋艦隊水兵引發的長崎事件過程中,日本的外交姿態,如實地反映了其弱勢立場。

甲午戰爭後,日本占有臺灣,獲得了與西方列強同樣的條約和特權。而且,正如陸奧宗光外務大臣評價這場戰爭為「近代的日本和傳統的清」一樣,在國民意識中,對清的優越感趨於強烈。同時,清也掀起了要求建設明治維新式近代國家的運動。

下一頁: 作為「近代智慧」源泉的日本

關鍵詞

辛亥革命 孫文 甲午戰爭 日中關係 川島真 袁世凱

川島真KAWASHIMA Shin簡介與署名文章

nippon.com編輯策劃委員會委員。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中曾根和平研究所研究本部部長。專攻亞洲政治外交史、中國外交史。1968年生於東京都。1992年畢業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外語系中文專業。1997年修滿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獲博士(文學)學位。經任北海道大學法學系副教授後,擔任現職。著作有《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年)、《21世紀的「中華」 習近平中國與東亞》(中央公論新社,2016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