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明治村:日本近代化文化遺產的寶庫

觀光旅遊 歷史 設計

明治時期是日本打開窗戶看世界,奠定近代日本基礎的時代。誕生於這一時代、具有歷史價值的近代建築現在被專門轉移保存到了明治村博物館。

歷史建築拯救計畫的成果

明治村博物館於1965年3月對外開放,是日本最大規模的戶外博物館,保存陳列著奠定日本近代化基礎的明治時期的建築及歷史資料。

1940年,建築師谷口吉郎親眼目睹了日本文明開化的象徵「鹿鳴館」因老化而被拆除的場景,由此開啟了明治村的歷史。後來谷口成為第一任館長。生於明治時期,這一時代的建築不能傳諸後世,遺憾之餘,他的內心萌生了一個想法:將那些面臨拆除「命運」的明治建築遷至他處保存並向社會開放,作為「禮物」留給後人。

1940年拆除的鹿鳴館(左)和建築師谷口吉郎
1940年拆除的鹿鳴館(左)和建築師谷口吉郎

鹿鳴館被拆除大約20年後的一天,谷口在舊制高校同學會上向各位友人熱切地表達了自己的願望:「我想把明治時期的建築留給後世。」當時名古屋鐵道的副社長、後來成為社長和董事長的土川元夫對此表示贊同。從那天起,谷口和土川就開始了明治村的籌建活動。每當聽到優良的明治建築即將被拆除,由建築史專家組成的建築委員會成員就會像救助急診病人的急救車一般奔赴現場。

他們當時搶救出了北至北海道、南至京都的15棟建築,並轉移到名古屋鐵道所有的愛知縣犬山市入鹿池(面積50公頃)湖畔,為每棟建築都進行了與其風格相符的景觀美化。1965年3月18日,明治村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明治村開放儀式
明治村開放儀式

下一頁: 轉移的64處建築中,11處成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

關鍵詞

愛知縣 明治時代 建築 近代化 文化遺產 明治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 明治村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