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於關東大地震的吉原遊郭:數百名遇難者葬身的弁天池遺跡百年後啟動修繕

歷史 防災 觀光旅遊

浮世攝影師 喜千也 [作者簡介]

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中,數百名遇難者葬身東京吉原的弁天池。2023年是關東大地震發生100週年,弁天池遺址啟動了大規模修繕工作。本文向各位讀者介紹如今的吉原為了展現昔日精彩紛呈的江戶吉原文化,正在積極採取哪些措施。

江戶文化的發源地——吉原遊郭

吉原遊郭於1617年設立,是江戶幕府唯一承認的花街。遊郭起初設在現在的中央區人形町附近,後隨著人口成長,作為江戶擴建計畫的一部分,於1657年遷移至淺草田圃(現在的臺東區千束4丁目)。對當時的江戶人來說,新址交通不便,但隨著太平盛世的持續,當地成為戲劇表演的舞臺,從而發展成江戶最熱鬧的街區。

現代人傾向於認為遊郭是單獨秘密前往的地方,但吉原遊郭卻是男性的社交場所,文化人也經常聚集在這裡舉辦沙龍活動。有修養、受過良好教育的遊女和傳統藝術的男女表演者們為宴會增光添彩。源自吉原的戲劇、音樂、書籍、時裝風靡了整座江戶城。

歌川廣重的《東都名所吉原年禮之圖》(國會圖書館藏)描繪了新吉原擠滿拜年人群的景象
歌川廣重的《東都名所吉原年禮之圖》(國會圖書館藏)描繪了新吉原擠滿拜年人群的景象

明治和大正時代仍是東京名勝

進入明治時代後,曾繁華一時的新吉原也發生了改變。受歐美思潮影響,明治政府於1872(明治5)年發佈《藝娼妓解放令》。表面上從事自由職業「娼妓」的遊女們與「藝妓(藝者)」被明確區分開來,在宴會上表演的機會減少,連知名的花魁遊行活動也逐漸衰落。

明治中期,在毗鄰吉原遊郭西南側的花園公園內修建了弁天池,成為在吉原工作的人們和附近居民的休閒場所。

印有遊女往來圖片的彩色明信片《東京名所新吉原公園》(大正時代,私人收藏)。從圖片左下方向小橋右側延伸的水池為弁天池
印有遊女往來圖片的彩色明信片《東京名所新吉原公園》(大正時代,私人收藏)。從圖片左下方向小橋右側延伸的水池為弁天池

到了大正時代,人們的人權意識提升。吉原知名的「張見世」,即客人透過格子欄挑選遊女的行為被禁止,西洋建築的增加也改變了街道的風貌。即便如此,始於江戶時代的吉原名氣依舊,仍出現在當時許多以東京名勝為題材的明信片上。

印有鱗次櫛比的遊女屋的明信片《東京新吉原》(大正時代,私人收藏)
印有鱗次櫛比的遊女屋的明信片《東京新吉原》(大正時代,私人收藏)

下一頁: 受災時的吉原慘狀與流言蜚語

關鍵詞

觀光 關東大地震 東京都 東京 傳統文化 地震 淺草 防災 台東區 觀光景點 吉原 遊廓

浮世攝影師 喜千也Kichiya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1年出生,從小在東京都港區白金臺長大,畢業自慶應義塾大學法律系。2013年開始以歌川廣重「名勝江戶百景」為題材,拍攝比較今昔兩樣情的照片,自詡為「浮世攝影師 喜千也」。2017年12月於Nikon plaza「THE GALLERY 2」舉辦了首場個展。2019年,完成《名所江戶百景》共119處場景的拍攝。目前除了展出、銷售使用和紙印刷的作品外,還在大學授課,做演講,開辦談話節目,為多家媒體撰稿。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