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具之都岐阜縣關市,感受刀匠傳承之技術與精神

文化 生活 技術 觀光旅遊

室町時代,日本刀具之鄉岐阜縣關市曾經聚集了300多名製作刀具的匠人。在全國為數眾多的流派中,關鍛冶(關市的刀匠,或由關市刀匠鍛造的刀劍總稱——譯註)鍛造的刀具被評價為「最具實戰性」。關市的刀具製作傳統傳承至今,作為廚刀、剪刀、剃刀的著名產地而舉世聞名。我們探訪了關鍛冶傳承館以及世界聞名的刀具製造商貝印的工廠,親身感受匠人的精湛技藝和精神。

一方水土培育出的傳統工藝

關市具備了鍛造刀具不可或缺的「水、木、土」三個要素。

清澈的長良川和津保川流過關市,可確保純度較高的冷卻水水源。豐富的森林資源為熔鋼的爐火提供了燃料。關市的紅粘土最適合用作鋼材的熱處理工序必不可少的「燒刃土」。

關鍛冶傳承館的古代日本刀鍛造現場演示。美濃傳以松炭熔鋼來鍛刀
關鍛冶傳承館的古代日本刀鍛造現場演示。美濃傳以松炭熔鋼來鍛刀

日本刀的成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反覆捶打鍛造」這道工序。將加熱至1300℃的鋼材鍛打成薄片,對折後再加熱,反覆進行鍛打。這樣一來,不僅雜質會被去除,還能鍛造出多層的強韌鋼材。

但是,鋼材硬度越高就越脆。因此,孫六兼元發明了名為「四方詰」(以四面鋼材包裹芯材)的製作方法。將經過前期鍛打,即「下鍛」的鋼材按硬度分為4種,然後對刀外側的皮鐵再次反覆進行敲打鍛造,通過這個被稱為「上鍛」的過程,增加鋼材的強度。中心部分的芯鐵使用質地較軟的鋼材,芯鐵上下為刀刃部分的刃鐵和刀背部分的棟鐵,將棟鐵鍛打成中硬度,再用最強韌的皮鐵整體包裹起來。通過四方詰的方式鍛造出的日本刀鋒利無比、不易彎曲,使美濃傳獨樹一幟。

操作爐膛的「橫座」(右)是打鐵鍛刀的總指揮。與先揮大錘的人互相配合,打一大錘,對一小錘,「相槌を打つ」(隨聲附和)的說法由此而來
操作爐膛的「橫座」(右)是打鐵鍛刀的總指揮。與先揮大錘的人互相配合,打一大錘,對一小錘,「相槌を打つ」(隨聲附和)的說法由此而來

刀身成型之後,在淬火之前先要塗抹燒刃土。整個刀身都要包封,最重要的是只有刀刃部分要用較薄的土。在這種狀態下加熱之後放入水中冷卻,急速冷卻的刀刃部分變硬,緩慢冷卻的部分呈現柔韌性,其鋒利度和結實度都得到加強。

燒刃土塗抹較薄的部分顯現出的是富於刀匠個性的刃紋。雜質較少的關市紅粘土,清晰地呈現出孫六兼元的標誌性刃紋「三棵杉刃紋」。

孫六兼元製作的刀,特徵為仿佛三棵杉樹剪影的「三棵杉刃紋」
孫六兼元製作的刀,特徵為仿佛三棵杉樹剪影的「三棵杉刃紋」

下一頁: 走向世界的刀具廠商,繼承了「野鍛冶精神」

關鍵詞

岐阜 刀具 日本刀 指甲剪 貝印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