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歷史博物館:領略難波宮遺址風貌,追溯「水都」大阪的歷史

觀光旅遊 生活 歷史

大阪歷史博物館位於大阪市中央區,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與實物尺寸一致的展品以及珍貴的資料。從古代宮殿難波宮、中世和近世的「水都」,到大正末期至二戰前的工商業城市「大大阪」的城市風貌,涵蓋了各個時代。

大阪曾是日本的都城

大阪是西日本最大的城市,人口數量僅次於東京與橫濱,位居全國第三。進入戰國時期之後,大阪曾數次成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舞臺,如豐臣秀吉建造大阪城,「大阪之役」(1614-1615年間江戶幕府消滅豐臣家的戰爭)等等。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平安京(794-1868年日本的首都,今京都市中心地區)以前,大阪曾經是日本的古都。

大阪古稱「Naniwa」,漢字寫作「難波」「浪速」「浪花」等。這表明此地曾是一處水上要塞。北面是琵琶湖的湖水經過京都流過來的澱川,南面是源自奈良盆地的大和川的河口區。澱川和大和川的河口區將上町臺地(從大阪城向南延伸的丘陵地帶)夾在中間。大阪灣沿岸的難波津是日本古代最重要的港口,相傳遣隋使和遣唐使就是從這裡揚帆起航的。

屹立於上町臺地北端的大阪城天守閣,攝於大阪歷史博物館
屹立於上町臺地北端的大阪城天守閣,攝於大阪歷史博物館

位於大阪城南側法圓阪1丁目的難波宮遺址公園,正中間是復原後的大極殿壇基
位於大阪城南側法圓阪1丁目的難波宮遺址公園,正中間是復原後的大極殿壇基

在大阪府唯一一處世界遺產「百舌鳥和古市古墳群」中,最大的古墳是仁德天皇陵(大山古墳,位於堺市堺區),第二大古墳是其父的應神天皇陵(譽田御廟山古墳,位於羽曳野市)。據傳,這兩位天皇將宮殿建在了大阪市內。

從飛鳥時代至奈良時代約150年間,古代宮殿難波宮就建在如今大阪城的西南一帶。645年(大化元年)皇居落成,難波宮成為「大化革新」的舞臺。之後,大阪被定為「副都」,再次發揮都城的功能。794年(延曆13年)平安京完工,京都正式成為日本的首都,難波宮就此完成使命。因難波宮遺址被廢棄,其準確位置曾長期不為人知。距今僅60年前,即1961年(昭和36年),考古發掘才最終證實了難波宮的存在。因為這些原因,大阪作為「古都」的印象比較薄弱,但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並不遜色於京都和奈良。

如今,以難波宮遺址公園為中心的「難波宮遺址及法圓阪遺址」已被指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古跡。大阪歷史博物館建於這處遺址的一角。從難波宮時代到作為商業和文化中心的江戶時代,從被稱為「東洋第一工商業城市」的大正後期到二戰前,參觀者可以在這家人氣頗高的博物館裡,通過做工精細的場景模型來回顧大阪的歷史。

大阪歷史博物館和NHK大阪電視臺(左)連在一起。前面的茅草屋頂建築是復原後的法圓阪遺址倉庫
大阪歷史博物館和NHK大阪電視臺(左)連在一起。前面的茅草屋頂建築是復原後的法圓阪遺址倉庫

大阪歷史博物館位於難波宮遺址內,大樓地下便是古代遺跡,當天預約即可參觀(※受疫情影響,營業日期和時間有可能變更﹐詳情請確認官方網站。)
大阪歷史博物館位於難波宮遺址內,大樓地下便是古代遺跡,當天預約即可參觀(※受疫情影響,營業日期和時間有可能變更﹐詳情請確認官方網站。)

下一頁: 難波宮遺址直至二戰後才重見天日

關鍵詞

大阪 博物館 都市 首都 關西 水都 難波宮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