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源於分食年糕的習俗
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是新年的傳統習俗。它的起源與另一新年慣例「開鏡餅」有關。
每到辭舊迎新之際,日本人會將年神迎接到供奉的鏡餅(扁圓形的年糕)之中,待年神離去後,敲開鏡餅做成「雜煮」(年糕湯)或「汁粉」(豆沙年糕湯)食用。這一習俗是為了將年神賜予的新靈魂「年魂」攝入體內,以抵抗疾病和災禍。按照舊曆,正月裡每個人都長了一歲,因此「年魂」可以說是神明賜予眾人的生日禮物。
正月裡分食年糕的習俗,在室町時代演變為贈送長刀或毛筆等物。而以金錢形式發「壓歲錢」,則是從二戰以後才開始的。

鏡餅既是供奉給年神的供品,也是神體依附之物。裝壓歲錢的袋子,日語稱「ポチ袋」(potibukuro),「ポチ」意為「僅有、一點點」,意即少量的金錢(PIXTA)
現金曾被視為藏汙納垢之物
日本人遇到升學、畢業、祝福孩子健康成長的七五三節、成人禮、就業、結婚、生子等喜事時,會贈送禮金,曰之「祝儀」。在人生的重要節點贈送金錢,是當今日本的一種文化。
然而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世間流通的現金,人人觸摸,是藏汙納垢之物,因而沒有以現金送禮的習慣。自古以來送禮文化基本以實物為主,使用現金是近代貨幣經濟發達之後出現的。出於「不要贈送汙穢之物」的心意,很多人會將未使用過的新鈔裝入禮金袋中。

各式各樣的禮金袋。一般來說,金額越高,使用的禮金袋越奢華(PIXTA)
相反,也有帛金這種送給遭遇不幸者的禮金,日語中叫「不祝儀」。在葬禮上送錢的習俗,室町時代就已在部分上流階層中出現;但一般來說,人們會準備供品或慰藉遺屬的食物,後來演變為帛金,以「供遺屬準備香火和鮮花」。
由於裸露現金會使其沾染更多汙垢,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將現金裝入專用紙袋後再送出。文具店銷售各種各樣的禮金袋和帛金袋,其設計根據用途和所裝金額而有所不同。小額的帛金用信封類型的紙袋也無妨,但像結婚賀禮這種金額較高的禮金,會採用以和紙將禮金袋包裹起來的封套形式,稱為「折形」。這種做法源於武士家庭用和紙精美包裝贈品的禮儀。
金額與包法承載著吉祥寓意
禮金的金額取決於與對方的關係,通常首位數字多為奇數,如5000日圓、3萬日圓等。這一習慣基於古代中國將奇數視為吉利數字的思想。特別是在送婚禮紅包的時候,因為偶數能被整除,會與「分離」聯繫起來,因此人們會避免送偶數禮金。假如要包2萬日圓的紅包,也要用1張1萬日圓和2張5000日圓的紙幣,讓數量為奇數。此外,與「死」和「苦」讀音相同的「四」「九」亦被視為禁忌的數字,會給受贈者帶來不愉快的感受,應儘量避免。

帛金不用新鈔,如果是新鈔,則需要折出折痕,並且還有將紙幣反面朝上放入帛金袋中的習慣(PIXTA)
辦喜事或喪事時贈送禮金的紙袋,在日語中叫「金封」,上面要寫上贈送者的姓名、住址和金額。金額開頭要寫上「金」字,並以「円也」結尾,數位習慣用筆劃較多的漢字,即大寫數字書寫。例如15000日圓,就寫作「金壹萬伍仟円也」。這不僅是為了好看,也有防止篡改金額的作用。但如今,使用阿拉伯數字書寫也無妨。


市面上出售的折形通常已折成最後送出的樣子,因此拆開來放入紙幣時要記住原來的形狀。禮金和帛金所用的折形,背面的折疊方式上下相反,這一點需特別注意。禮金的折形是下側在外,即開口向上,寓意「讓幸福不會灑落」。而帛金則相反,是為了「避免不幸堆積」,因此將上側折下來,開口朝下。

需要注意折疊順序及裝飾繩「水引」的方向
金封的裝飾也有講究
折形要用將和紙的紙撚捆成束的繩子「水引」繫起來。有一種說法認為,它起源於平安時代貴族用來裝訂「連歌」的繩子,也包含著「讓水沖淨汙穢」的含義。
水引的繫法大致可分為「雙輪結」和「結切」(一旦繫上就解不開的死結)兩種。前者像絲帶一樣容易解開,因此用於希望多次發生的喜事,如生子、升學等。後者繫得很緊不易解開,所以用於希望不再發生的葬禮、探病,以及結婚賀禮等。
水引的繫法

(图片:PIXTA)
- 雙輪結:用於希望多次發生的喜事。也被稱為諸花結、花結、蝴蝶結
- 結切、真結:用於希望僅有一次的結婚或喪事
- 結切、鮑魚結:同上。也稱淡路結
在金封的色調方面,禮金(喜事)為紅白,帛金(喪事)為黑白。探病等情況,為了「預祝病人早日康復」,採用紅白配色,並繫上「結切」,表達「希望不再發生」的心意。
禮金袋上還要裝飾上被稱為「熨斗」的禮簽。它的原型是將風乾的鮑魚壓成薄片的「熨斗鮑魚」,為一種吉祥之物,人們認為以其作配菜飲酒,神靈就會降臨,可以延年益壽,曾是獻給神明的頂級供品。歲末和中元時節的禮品也會附上這種禮簽,但因為它本身源於海產品,所以在贈送海產品時無需添加。此外,葬禮沒有神明參與,帛金袋上也不需要禮簽。

從左至右依次為:包裹著「熨斗鮑魚」的折形、乾鮑魚圖案、用平假名書寫的「熨斗」圖案(PIXTA)
最後,要在金封的表面用毛筆書寫贈送的目的用途。在禮金封面寫上「壽」或「御祝」,無論何種場合都適用。帛金則根據對方的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但寫上「御靈前」則基本通用。另外,不要忘記在下面署名。在帛金袋上寫字時,取「淚水模糊了字跡」的寓意,要使用淡墨,市面上也有專用的淡墨筆出售。

現在市面上的很多金封都已印好了用途(PIXTA)
無論是禮金還是帛金,用「袱紗」包裹起來,既不會弄髒,也能給對方留下禮節到位的好印象。「袱紗」是一種類似絹制包袱布那樣的的包裹布,近些年,形似長款錢包的口袋型袱紗也很受歡迎。喜事用的袱紗為明亮的暖色系,喪事用的則為深沉的冷色系,紫色則兩者皆可。
將禮金袋遞給對方時,要用雙手,這是基本的禮儀。而最重要的還是向對方傳達「恭喜」或「深表哀悼」的心意。

便於插入口袋的「袱紗」(PIXTA)
禮金和帛金的贈送方式

(插圖:Sato Tadashi)
- 將禮金袋正面朝向自己,用雙手握住下端。右手移至右上角。
- 將禮金袋順時針旋轉90度。左手移至右下角,右手移至左上角。
- 再旋轉90度,使其正面朝向對方,左手移至禮金袋右上角。
- 最後用雙手遞給對方。
如今,將禮金的一部分返還給贈送者的禮節被稱為「內祝」,這原本指的是向親屬報告喜事時贈送的禮物。贈送結婚賀禮或帛金時本來並沒有回禮的習慣,因為會讓人由此聯想到「重覆發生」。無論禮金還是帛金,都是基於互助精神的一種文化,懷著「禮尚往來」的心意贈送,想必日後也會回饋到自己或家人身上。
主編:柴崎直人(SHIBAZAKI Naoto)
岐阜大學研究所副教授。專業是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禮儀教育體系。任小笠原流禮法總師,從事禮儀教師培訓工作。
插圖:Sato Tadashi
撰稿:nippon.com編輯部
標題圖片:PI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