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舞:與祖先亡靈共舞的日本獨特風俗

文化 社會 生活

芳賀日向 [作者簡介]

日本的廟會活動眾多,本系列專題我們每次將按類別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項進行介紹。本期介紹日本夏日裡的傳統活動「盆舞」,這是盂蘭盆節時眾人聚集起來跳的一種舞蹈,各地的舞蹈風格結合當地的風俗人情,各具特色。

秋田縣的「西馬音內盆舞」

(羽後町,8月16-18日)

雖看不見面容,但手指筆直伸出的動作讓人聯想起秋田美人
雖看不見面容,但手指筆直伸出的動作讓人聯想起秋田美人

西馬音內盆舞的起源可追溯到統治羽後町西馬音內城的小野寺氏。在1600年的關原之戰中,小野寺氏因支持了西軍(戰敗軍)而在次年覆滅。為了緬懷城主,遺臣們在盂蘭盆期間以舞蹈形式進行供養,並與當地傳統的「豐年舞」(祈求五穀豐登的民俗舞蹈)相結合,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西馬音內盆舞」。

日落時分,城內的街道上,身著「端縫」衣裝的女性舞者們圍成一圈。「端縫」是用和服布料的邊角料縫製而成的衣裝,在家族的女性中,由母親到女兒代代相傳。身著「端縫」,在世代祖先的庇佑下翩翩起舞的女人們,她們的舞蹈被譽為日本最高水準的舞蹈之一。在篝火的映照下,色彩鮮豔的端縫衣裝和她們頭戴的草帽「編笠」相映成趣。

女兒將母親穿過的和服布料縫製成衣,再傳給自己的女兒
女兒將母親穿過的和服布料縫製成衣,再傳給自己的女兒

其中,還有一些女舞者身穿和服單衣「浴衣」,頭戴黑色「彥三頭巾」,只露出雙眼。這種裝扮象徵著和祖先的靈魂一同回到人間的亡靈,這是為祭奠這些亡靈而跳起的舞蹈。事實上,戴彥三頭巾跳舞的都是未成年女性,當她們的舞技得到老師的認可後,便可穿上端縫。

伴奏聲「秋田音頭」在沿街搭起的高臺上響起。在熱鬧的「音頭」曲調的伴奏下,舞者們的舞姿舒緩,而在悲傷淒涼的「願化」曲調的伴奏下,舞蹈節奏則變得急促,令觀者為之入迷。到了晚上10點之後,秋田音頭的曲調變得略帶色情意味,那些理解秋田方言的當地人臉上露出會心的笑容。

頭戴黑色頭巾、身著藍染浴衣的神秘形象,讓人感受到祭祀亡靈舞蹈的遺風
頭戴黑色頭巾、身著藍染浴衣的神秘形象,讓人感受到祭祀亡靈舞蹈的遺風

下一頁: 大分縣的「姬島盆舞」

關鍵詞

岐阜 傳統文化 祭祀 盂蘭盆節 廟會 傳統 盂蘭盆 傳統活動 傳統習俗 盂蘭盆舞 秋田 大分

芳賀日向HAGA Hinata簡介與署名文章

堅持拍攝國內外節日慶典的攝影家。出生於1956年。將節日慶典和民俗表演的照片和資料進行存檔的「芳賀圖書館」代表。日本攝影家協會會員、日本旅行作家協會會員、全日本鄉土藝能協會會員。連載《週刊朝日百科 日本的節慶活動》(朝日新聞出版)系列,監修《越了解越有趣!日本的節慶活動大圖鑑》(PHP研究所),並有多部著作。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