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舞:與祖先亡靈共舞的日本獨特風俗

文化 社會 生活

芳賀日向 [作者簡介]

日本的廟會活動眾多,本系列專題我們每次將按類別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項進行介紹。本期介紹日本夏日裡的傳統活動「盆舞」,這是盂蘭盆節時眾人聚集起來跳的一種舞蹈,各地的舞蹈風格結合當地的風俗人情,各具特色。

古老的祖先崇拜與佛教儀式的融合

隨著梅雨季的結束,各地的公園、廣場和寺廟神社內都開始舉辦「盆舞」活動。在裝飾著燈籠的場地裡,伴隨著熱鬧的音樂聲,棉花糖、刨冰等美食小攤,以及撈金魚、射擊等遊戲攤位一字排開,令參與者情緒高漲。

社區居民的一種交流方式
社區居民的一種交流方式

盆舞是日本獨特的活動,在其發展進程中融入了複雜的歷史和宗教觀。受古代從中國傳入的「陰曆」和「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人們逐漸重視如陰曆年、立春等年節與季節的更替,由此建立起在正月和7月一年兩次,祖先的亡靈回到人世的觀念。而7月祖先亡靈的回歸,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這一觀念合一,由此形成了「盂蘭盆節」。

「盂蘭盆」一詞是梵語「ullambana」的漢語音譯,意為「倒懸的痛苦」。為了拯救受饑餓折磨的靈魂,人們在陰曆7月15日的「解夏」這天,用食物和飲品舉辦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這與現在寺廟舉行的「施餓鬼」法會相似,但其中加入了日本獨特的祖先亡靈回家的信仰。

據記載,推古天皇在606年7月15日曾舉行齋會祭祀儀式。從那時起,人們便在盂蘭盆節期間迎接祖先的靈魂並共度一段時光,隨後通過念佛為其送行。

鐮倉時代,淨土宗流派之一時宗的開山僧人一遍(1239-1289年)推廣了「舞念佛」,即伴隨著念佛聲激烈舞蹈的儀式。此外,從鐮倉時代到室町時代,「風流」逐漸融入民間舞蹈。所謂「風流」指那些為了引人矚目而設計的華麗服飾、小飾品及舞蹈伴奏音樂。作為宗教儀式的「舞念佛」儀式受到「風流」的影響,演變成「念佛舞」這一民間曲藝形式,並最終成為盆舞的原型。於是,迎接祖先亡靈回家後,跳起歡快的舞蹈,讓亡靈高高興興地離開,成為一種固定的習俗。

如今,盆舞通常在8月13日至16日的盂蘭盆節期間舉行。在日本各地眾多盆舞中,有3處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形式,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在「舞念佛」的發源地長野縣佐久市,每年4月的第1個週日都在西方寺展示古老的「跡部舞念佛」
在「舞念佛」的發源地長野縣佐久市,每年4月的第1個週日都在西方寺展示古老的「跡部舞念佛」

下一頁: 秋田縣的「西馬音內盆舞」

關鍵詞

岐阜 傳統文化 祭祀 盂蘭盆節 廟會 傳統 盂蘭盆 傳統活動 傳統習俗 盂蘭盆舞 秋田 大分

芳賀日向HAGA Hinata簡介與署名文章

堅持拍攝國內外節日慶典的攝影家。出生於1956年。將節日慶典和民俗表演的照片和資料進行存檔的「芳賀圖書館」代表。日本攝影家協會會員、日本旅行作家協會會員、全日本鄉土藝能協會會員。連載《週刊朝日百科 日本的節慶活動》(朝日新聞出版)系列,監修《越了解越有趣!日本的節慶活動大圖鑑》(PHP研究所),並有多部著作。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