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舞:與祖先亡靈共舞的日本獨特風俗
Guideto Japan
文化 社會 生活-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古老的祖先崇拜與佛教儀式的融合
隨著梅雨季的結束,各地的公園、廣場和寺廟神社內都開始舉辦「盆舞」活動。在裝飾著燈籠的場地裡,伴隨著熱鬧的音樂聲,棉花糖、刨冰等美食小攤,以及撈金魚、射擊等遊戲攤位一字排開,令參與者情緒高漲。
盆舞是日本獨特的活動,在其發展進程中融入了複雜的歷史和宗教觀。受古代從中國傳入的「陰曆」和「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人們逐漸重視如陰曆年、立春等年節與季節的更替,由此建立起在正月和7月一年兩次,祖先的亡靈回到人世的觀念。而7月祖先亡靈的回歸,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這一觀念合一,由此形成了「盂蘭盆節」。
「盂蘭盆」一詞是梵語「ullambana」的漢語音譯,意為「倒懸的痛苦」。為了拯救受饑餓折磨的靈魂,人們在陰曆7月15日的「解夏」這天,用食物和飲品舉辦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這與現在寺廟舉行的「施餓鬼」法會相似,但其中加入了日本獨特的祖先亡靈回家的信仰。
據記載,推古天皇在606年7月15日曾舉行齋會祭祀儀式。從那時起,人們便在盂蘭盆節期間迎接祖先的靈魂並共度一段時光,隨後通過念佛為其送行。
鐮倉時代,淨土宗流派之一時宗的開山僧人一遍(1239-1289年)推廣了「舞念佛」,即伴隨著念佛聲激烈舞蹈的儀式。此外,從鐮倉時代到室町時代,「風流」逐漸融入民間舞蹈。所謂「風流」指那些為了引人矚目而設計的華麗服飾、小飾品及舞蹈伴奏音樂。作為宗教儀式的「舞念佛」儀式受到「風流」的影響,演變成「念佛舞」這一民間曲藝形式,並最終成為盆舞的原型。於是,迎接祖先亡靈回家後,跳起歡快的舞蹈,讓亡靈高高興興地離開,成為一種固定的習俗。
如今,盆舞通常在8月13日至16日的盂蘭盆節期間舉行。在日本各地眾多盆舞中,有3處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形式,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秋田縣的「西馬音內盆舞」
(羽後町,8月16-18日)
西馬音內盆舞的起源可追溯到統治羽後町西馬音內城的小野寺氏。在1600年的關原之戰中,小野寺氏因支持了西軍(戰敗軍)而在次年覆滅。為了緬懷城主,遺臣們在盂蘭盆期間以舞蹈形式進行供養,並與當地傳統的「豐年舞」(祈求五穀豐登的民俗舞蹈)相結合,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西馬音內盆舞」。
日落時分,城內的街道上,身著「端縫」衣裝的女性舞者們圍成一圈。「端縫」是用和服布料的邊角料縫製而成的衣裝,在家族的女性中,由母親到女兒代代相傳。身著「端縫」,在世代祖先的庇佑下翩翩起舞的女人們,她們的舞蹈被譽為日本最高水準的舞蹈之一。在篝火的映照下,色彩鮮豔的端縫衣裝和她們頭戴的草帽「編笠」相映成趣。
其中,還有一些女舞者身穿和服單衣「浴衣」,頭戴黑色「彥三頭巾」,只露出雙眼。這種裝扮象徵著和祖先的靈魂一同回到人間的亡靈,這是為祭奠這些亡靈而跳起的舞蹈。事實上,戴彥三頭巾跳舞的都是未成年女性,當她們的舞技得到老師的認可後,便可穿上端縫。
伴奏聲「秋田音頭」在沿街搭起的高臺上響起。在熱鬧的「音頭」曲調的伴奏下,舞者們的舞姿舒緩,而在悲傷淒涼的「願化」曲調的伴奏下,舞蹈節奏則變得急促,令觀者為之入迷。到了晚上10點之後,秋田音頭的曲調變得略帶色情意味,那些理解秋田方言的當地人臉上露出會心的笑容。
大分縣的「姬島盆舞」
(姬島村,8月14-16日)
姬島位於大分縣北部,是瀨戶內海上的一座小島,相傳為《古事記》中創國神話中出現的島嶼。儘管姬島的人口只有約1600人,但這裡卻傳承著極具特色的盆舞,每年吸引著超過島民人數的遊客前來觀賞。跳舞的場地被稱作「盆坪」,設在姬島港口的渡輪廣場以及6個村落中,舞者們從各自的村落出發,依次巡迴表演。
「創作舞」氣氛熱烈,每年都會誕生幾十種新的舞蹈,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傳統舞」,女子身著和服、頭戴編笠跳起「猿丸太夫」,動作輕快優雅。男女成對起舞的「錢太鼓舞」和「Aya舞」中,男子的激烈動作與女性的優美姿態形成鮮明對比,別具一格。
最著名的「狐狸舞」起源於鐮倉時代的念佛舞。跳「狐狸舞」的孩子們把臉全都塗成白色,穿著通體純白的衣服,模仿狐狸的動作起舞,動作詼諧幽默。
自古以來,白狐被視為神的使者,與各地稻荷神社供奉的穀物之神一起受人崇拜。據島上的傳說,在盂蘭盆節期間裝扮成白狐,可以實現農業和漁業豐收的願望。
不知何時,裝扮成狸的孩子們表演的「狸舞」也加入到傳統盆舞之列。他們的裝扮十分可愛,吸引著遊客的目光。
岐阜縣的「郡上舞」
(郡上市,7月15日-9月9日)
岐阜縣奧美濃地區的「小京都」郡上八幡,保留著城下町時代的古老街道,沿街的水渠中流淌著從長良川引來的清澈河水。在這個美麗的盆地小鎮上,從400年前開始,每年夏季都會舉辦長達31夜的盆舞。其中,盂蘭盆節的4天是「徹夜舞」的高潮,人們通宵達旦跳到淩晨4點,直到東邊的天空微微泛白。
舞者圍成一圈,中間是身著統一浴衣的郡上舞保存會成員,他們的動作有條不紊,和諧流暢。被現場的氛圍所感染,參與者們也穿著各自心儀的浴衣加入其中,跟隨節奏舞動起來。
舞臺上,在三味線、太鼓、笛子、拍子木等樂器的伴奏下,演唱者唱起由當地風土孕育的10首民謠。《川崎》一曲由三重縣伊勢地區的河崎傳入,舞者隨著舒緩的節奏優雅地起舞。而《春駒》則歌頌了江戶時代著名駿馬產地郡上的榮耀,舞蹈中也可見鏗鏘有力的駕馭韁繩的動作。
關於郡上舞的起源,一說是江戶初期的藩主為了促進百姓間的和睦而推廣,另一說則認為源於因增稅痛苦不堪而發動起義的農民,他們希望將悲哀的歷史傳給後世。
總之,郡上舞已成為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通宵達旦舞蹈之夜,大家不拘泥於身份地位,一起開懷暢飲、載歌載舞。在這座風土迷人、歷史悠久的山村裡,每到盂蘭盆節,人們都會跳起這曼妙而歡快的傳統舞蹈。
※文中所列的廟會時間均基於往年日程
圖片:芳賀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