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峰的扶桑逍遙遊

歷史的歧路:探訪函館五稜郭

觀光旅遊 文化

戊辰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箱館戰爭中,舊幕府軍的榎本武揚對新政府軍的招降予以回絕,卻將自身留學荷蘭時期便相當珍惜的《海律全書》託付給敵對的新政府軍,而新政府軍也與他約定「未來會找機把這本書翻譯出版」,並贈送酒菜給榎本。站在生死的歧路上,交戰中的雙方還能展現出欲保護一本書的超然態度,李琴峰認為這或許便是人性的希望之光之所在。本次扶桑逍遙遊,李琴峰一邊漫步函館街道,一邊懷想那些站在歷史歧路的古人事蹟。

榎本武揚臨死的心境

就在臨時政府成立的隔年,春季到來,天氣變暖之後,新政府軍也抵達了蝦夷地,一邊對各地展開鎮壓,一邊朝箱館進軍。1869年5月,新政府軍對箱館發動總攻擊,土方歲三戰死,鎮壓行動成功。榎本武揚原先打算自殺,受部下勸阻後才決定投降,「蝦夷共和國」成為了一個不足5月便垮台的短命政權。在押送往東京的途中,榎本武揚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健武帶刀前後行,籃輿羅網失窗明。
山河百戰恍如夢,獨仰皇裁向玉城。

好一個「山河百戰恍如夢」!一想到榎本武揚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果敢違逆時代潮流、企圖作困獸之鬥的乾坤一擲的勇氣,以及敗北之後大勢已去,明白自己只有死路一條時那萬念俱灰的心境,一切的一切全都濃縮到了這七個字裡,讀來令人不住嘆息。

蝦夷共和國的歷史,使我想起了「台灣民主國」。1894年甲午戰爭裡中國戰敗,台灣割讓給了日本。隔年,部分人士為了阻止台灣割讓,在台灣發表獨立宣言,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然而他們當然不敵前來接收台灣的日本軍,首腦一個接一個逃亡,台灣民主國也就成了僅存在約5個月的短命政權。

位於五稜郭內的奉行所建築,曾經靜靜守候過那些作著蝦夷共和國大夢的歷史人物。這座建築建於幕末1864年,原先是箱館奉行所,明治維新之後成為箱館府廳舍,隨即又成為蝦夷共和國的官署,在箱館戰爭結束後重新回到明治政府的手中,並在1871年遭到拆除。這是一棟僅在歷史上存在過7年的曇花一現的建築,短短7年內,它的主人與用途歷經數次更迭,可說是一棟見證了歷史轉捩點的建築。現在聳立於五稜郭內的奉行所,是在過了140年後,於2010年進行部分復原工事而建成的。

部分復原的箱館奉行所 ©李琴峰
部分復原的箱館奉行所 ©李琴峰

維新的70年後與戰敗的70年後

每當懷想這些活在動盪時代、站在歷史歧路上的歷史人物的故事,都使我不禁回頭審視自己的時代。在明治維新的70年後,日本迎接毀滅性的戰敗,在戰後的焦土裡緩慢站起,在和平憲法的保障下謳歌著太平盛世,創造了高度經濟成長的奇蹟,成為經濟與文化的大國。而現在,距離大戰終結又過了70幾年,國際局勢風雲變幻,讓我覺得歷史似乎又再次來到了分歧點。

70年,大概相當於2個世代。世代交替過2輪之後,不論何種噩夢般的記憶都會逐漸淡去、教訓遭到遺忘,歷史便有可能再次重演。今天的我回想歷史時,會不禁想像,如果蝦夷共和國或是台灣民主國順利成立存活了,歷史會有什麼改變?同樣的,今天的我所活過的時代,對後世的人而言,是否也會成為某種「如果」的轉捩點?

下一頁: 超越敵我立場、共同守護的1本書

關鍵詞

北海道 旅遊 函館 李琴峰 五陵郭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