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中元)節、盆(盂蘭盆)舞、掃墓──迎接並供奉先祖魂靈歸來的盂蘭盆節
社會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供奉祖先的返鄉之靈
世界各國以不同的形式來祭祀祖先之靈。日本的「盂蘭盆(中元)節」是在夏天迎接並供奉祖先魂靈歸來的一種儀式。
不同地區,祭祀儀式也不盡相同,但通常在陰曆7月或8月13日「迎魂式」到16日「送魂式」的4天時間裏舉行,人們去掃墓祭拜祖先,有的地方還跳傳統的「盆(盂蘭盆)舞」。很多公司在8月的「盂蘭盆節」期間還為員工放暑假。
「盂蘭盆」節在佛教中稱「盂蘭盆會」,在神道裏則叫「盆祭」。傳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為了解救墮入餓鬼道受苦的母親而廣設種種飲食,盛於盆器之中,虔誠地供養佛僧,以求擺脫苦報,「盂蘭盆節」遂由此而來。它與日本的祭祖儀式相融合,江戶時代(1603~1868年)以後發展成為和正月同等重要的一個國民習俗。
騎著黃瓜馬回家,乘坐茄子牛返回黃泉
在13日的「迎魂式」上,為了讓回家的祖先不至於迷路,人們在院子或家門口燃燒麻稈點燃「迎魂火」。本來「迎魂火」是點燃真火,但現在由於住宅防火等原因,很多家庭用電燈籠來代替「迎魂火」。
迎回家來的魂靈要用靈臺供奉起來。傳統的做法是,在靈臺四角豎起竹竿並用繩子固定,掛上紅色的燈籠果代表迎魂之火,祖先牌位擺放在靈臺上,用應季蔬果、鮮花和「精靈馬」等供奉。
「精靈馬」是祖先往返於黃泉和人世時乘坐的馬和牛,用黃瓜、茄子做成類似的形狀,表達人們希望祖先騎上黃瓜馬快快回家,坐上茄子牛緩緩歸去的心情。
16日的「送魂式」要焚燒「送魂火」,表示為祖先照亮返回黃泉之路。旅遊勝地京都的「大文字五山送火」就是盂蘭盆節期間最著名的送魂儀式。有些地方還保留著傳統的「放河燈」習俗,將小船和燈籠放流到河、海中,但有些地方考慮到環保問題,已經禁止了這種做法。
掃墓祭拜
祖先魂靈回到家來的8月(7月)14、15日兩天,對於昔日的老百姓而言,是一年當中和正月一樣的少有的假期。如今,人們仍然在盂蘭盆節期間安排夏季休假,回到故鄉省親,去祖先的墓地,清掃墓碑,供上鮮花,並點香拜祭祖先。
盆(盂蘭盆)舞
「盆(盂蘭盆)舞」是對祖先之靈表達迎接、祭奠和送行的舞蹈。直至今天,每到夏天的盂蘭盆節,人們還會在寺廟和街道廣場跳盆舞,不過很多地方的盆舞已經脫離了原來的目的,演變成各地區熱鬧非凡的夏季活動。最常見的形式,一是以表演「和太鼓」(日本鼓——譯註)的高臺為中心圍成一圈翩翩起舞,最有名的是岐阜縣的「郡上舞」;另一種是在街道上列隊邊走邊跳,德島縣的「阿波舞」就是其代表,聞名全國。
ORICON STYLE網站的「你喜歡的盆舞歌曲」調查結果顯示,不是學校裏教學唱的歌曲《拉網小調》這首北海道日本海沿岸一帶的民謠排名第1,排名第2的是《東京音頭》,由日本卡通《哆啦A夢》誕生而來的《哆啦A夢音頭》排名第3。
「盆舞」一詞在南美和「壽司」、「卡拉OK」一樣已融入當地語言,在阿根廷拉普拉塔(La Plata)市郊外的村落裏,盆舞成為一年一度的萬人大集會活動,人們擺起攤販,身穿「浴衣」(日本人夏季穿的薄布長衫——譯註)圍成一圈,日裔、西班牙裔、義大利裔的阿根廷人縱情歡跳直至深夜。
盆舞2013 La Plata(youtube)
「盆舞」簡單易學,它基本上是在不斷反覆同一舞蹈動作,因此初學者也能輕鬆掌握,穿上「浴衣」加入到跳舞人群中,歡樂倍增。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人們和著鼓聲圍成一圈同歡共舞,這是夏夜裏再好不過的祭奠活動了。
標題圖片:盂蘭盆節燈籠(lantern)舞
靜岡縣沼津市居民聚集在海邊點燃盂蘭盆節的「迎魂火」(圖片提供:Batholith)
盂蘭盆節 阿波舞 先祖 精靈馬 迎魂火 送神火 掃墓 中元節 假期 大文字五山送火 放河燈 盆舞 盂蘭盆舞 郡上舞 拉網小調 東京民歌 機器貓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