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資料庫

謊言——朝日新聞「從軍慰安婦」報道的軌跡

政治外交 社會

2014年8月5日,朝日新聞公布了對此前「從軍慰安婦」相關報道進行核實的情況。朝日新聞承認,包括32年前的吉田清治證言在內,過去的報道中存在許多關於事實的誤報。然而,在此過程中逐漸清晰起來的並非「從軍慰安婦」的實際情況,而是日本和韓國這兩個走過了特殊戰後道路的國家之間相互關聯的、發生了扭曲的言論空間。

日本的內因——留存下來的「支持戰爭」的全國性報紙

另一方面,日本有些人也存在試圖將韓國說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受害者的心理傾向。這裏說的有些人是指媒體。而且,這個問題也是與德國對比一下更容易解釋清楚。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和德國向同盟國投降後,遵照投降條件,通過戰犯審判使負責人受到了制裁,舊體制土崩瓦解。當時,納粹和納粹主義、軍隊和軍國主義分別被視為造成德國和日本發動侵略的元兇,​​均被清除。日本軍隊的解體和相關人員的清除工作都比德國更加徹底。但這只是軍隊。關於這段時期具體情況的考證偏離了本文主旨,加上篇幅關係,此處不作展開,但僅從結果來看,除了財閥被解體以外,實際上其他絕大多數非軍方的領導層,無論政治家、還是官僚組織和大學裏的人員都未被清洗。

尤為突出的便是媒體。德國方面,在否定納粹宣傳政策的過程中,支持者遭到了徹底的拆分、清洗。報紙也未能避免「Stunde Null(零點)」狀態。在這一點上,日本與德國存在顯著差異。

從戰前至今一直被稱為「三大報紙」的朝日、每日、讀賣在1931年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譯註)以後,日本侵略中國大陸時,如軍隊代言人一般鼓舞戰鬥情緒,發行量實現了爆炸式成長。1945年,朝日和每日發行量約350萬份,後起的讀賣也達到了約150萬份,它們均在這個階段確立了全國性報紙的地位。戰後,朝日新聞的緒方竹虎主筆和讀賣新聞的正力松太郎社長被GHQ(駐日盟軍總司令)指為戰犯,丟掉了公職,但不久後相關處罰措施也被解除。媒體方面,除了同盟通信社被拆分為時事通信社、共同通信社和電通三家公司外,其他的報社甚至連社名、題字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

因歷史問題而失去了主導權的政府和政界

戰爭時期作為總動員體制下的宣傳部門建立起來的對於國民輿論的影響力,在戰後不僅沒有減弱,反倒變得愈發強大。還有個因素在於政府等公共機構通過記者俱樂部制度促使資訊優先流向媒體,實施了資訊發布領域的圈地行動。換言之,這是總動員體制在戰後的延續。

軍隊的統一管制不復存在,媒體影響力反倒得到了提升,全國性報紙等大媒體的權勢如日中天。關於各媒體在各國的影響力情況,請參考下圖數據。不僅是在日本,讀賣、朝日的發行量甚至占據了全球第一和第二位。考慮到中國、印度等國的人口大約是日本的10倍,以及日語圈基本限於日本國內等因素,這樣的市場份額可謂相當驚人。據說冷戰格局瓦解之前,蘇聯的《真理報(Pravda)》發行量約為1,500萬份,中國的《人民日報》約1,000萬份,考慮到這些情況,也可以體會到日本超大型報紙在國內的地位如何顯赫。

而且戰敗之後,政府在關於歷史問題等價值觀方面失去權威,取而代之的是形成了新聞界和學術界主導的輿論掌握主導權的結構。涉及歷史、戰爭和責任的問題成為了媒體可以在面對政府和政治權力時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的題材。由於自身也拖有戰爭責任問題的尾巴,所以媒體必須是「正義的夥伴」。於是,和鄰國之間的歷史問題就成為了日本報紙眼中的香餑餑。

是否有出口——朝日姍姍來遲的核實

筆者認為,此次朝日新聞核實過去的報道,承認誤報的行為是作為媒體的正確舉動。可是,實在有些太遲了。從首次報道吉田證言算起已過去32年,從政府被迫採取行動,且證言喪失可信性的92年算起也過了22年。在此期間,「強徵從軍慰安婦」問題已在韓國的輿論之中紮下了根。而且,作為日本戰爭責任問題中的典型案件,這個問題甚至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知。

從國際社會的角度看,在整個日本「從軍慰安婦」問題中,日本與韓國的爭論點其實是個別瑣碎的問題。日本對整個「從軍慰安婦」問題,以及整個戰爭責任問題所持的態度才是重點。可是,即便是個別瑣碎的「錯誤」,一旦日本試圖自行加以修正,從外部角度看,就會被判斷為在進行「歷史修正」。即便知道對方國家帶有政治意圖地想要利用這個問題。在這一點上,日本還站在被告人席上。而且日本國內也確實存在一種潛在的壓力——試圖抓住一些過錯展開反擊,甚至否定其他所有過去的戰爭責任。這又進一步制約了日本的行動。

另一方面,韓國近年來在迅速向中國靠攏的過程中,依然在宣揚「李承晚的杜撰」。而且中國已經開始給予響應。日本似乎尚未充分理解問題的嚴重性,中國彰顯光復軍和認可中韓在抗日戰中並肩作戰的發言在外交層面對韓國具有重要意義。過去賦予了北韓正統性的原本就是中國。可以認為,隨著北韓崩潰與統一的可能性愈發具有現實感,韓國希望讓國內外承認作為統一主體的「李承晚的杜撰」這一趨勢還將不斷高漲。

即使撤銷了過去的報道,事態也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因此,在日韓兩國流傳的這一系列杜撰,甚至遠比作為其禍根的吉田清治「謊言」本身,造成了更加嚴重、更加罪孽深重的惡果。

(編輯部 間宮淳)

下一頁: 資料 「從軍慰安婦」報道與歷史問題的變化

關鍵詞

安倍晉三 宮澤喜一 朝日新聞 戰爭犯罪 慰安婦 河野談話 戰爭責任 濟州島 強徵 吉田證言 吉田清治 核實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