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本人的結婚現狀

高效化的網上配對相親服務

社會

最近,問及剛結婚的夫妻「在哪裡認識的?」,他們會回答「網路」,進一步交談得知,他們是通過匹配應用相識的。這是怎樣一種服務,他們是如何相識並最終走入婚姻殿堂的呢?本文就婚介行業最大規模的牽線配對服務APP「Pairs」,採訪了其運營公司和用戶。

嚴格進行註冊審核,杜絕可疑訪問

當今時代,在網際網路上尋覓結婚對象已司空見慣。或許有人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怎麼會呢!」「那不是很危險嗎?」不過從註冊會員人數來看,實際上其難度與以往相比已大幅下降。2012年開始提供婚介服務的配對應用「Pairs」,會員人數累計達800萬人,成為業界知名的最大規模社交平臺。此外還有「Omiai」「with」等各類APP。

配對APP「Pairs」首頁(左)與登錄後的頁面(右)(Eureka提供)

首先令人擔憂的是,配對服務與以往的所謂「約會網站」有何不同。關於後者,2003年出臺了旨在預防未成年人賣淫等違法行為的《約會網站規制法》。然而此後依舊不斷有國中高中學生遭遇恐嚇、搶劫和強姦,2008年又進一步強化了法律規範。

Pairs的開發運營商、株式會社Eureka宣傳部的田山慶子就兩者的區別做了如下說明。

「『約會網站』的服務,是每次發送資訊都要求會員追加費用,服務費不斷上漲,而且網站運營者自身也會開設『釣魚帳號』,扮演『詐騙幫手』的角色。而Pairs採用的是按月收費的形式,女性基本上是免費,男性每月3,480日圓起(根據結算方法和方案而有所不同)。男女均為免費註冊,需要通過審核,不滿18歲的者不可利用。Pairs當然不存在『詐騙幫手』,我們只為那些真心誠意希望交往和結婚的人提供服務。」

根據2017年美國Match Group的調查,18歲以上沒有交往對象的人當中,利用配對服務的比例,在美、英、法、德各國分別占44%、52%、58%和60%。「在美國,配對服務已經被大眾廣泛接受,日本因為『約會網站』服務成為社會問題,所以要落後於歐美。不過根據我們至今為止掌握的資料,通過Pairs交往並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者已經超過15萬人。」

要想利用Pairs與匹配對象之間互發資訊進行交流,需提供身份證明以核實年齡。該公司有40名操作員值班,每天24小時、365日全天候服務,負責審核、巡視和諮詢工作。為了遮罩不當畫面和語言,事先安裝了檢測系統,利用AI和機器學習檢測使用者的上網記錄。

下一頁: 從眾多註冊會員中選擇價值觀相合者

關鍵詞

家庭 家族 結婚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