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本人的結婚現狀

「昭和時代的婚姻觀念」成為巨大阻礙

家庭 社會

日本社會為那些有結婚意願卻難以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女提供各種服務設施,婚姻介紹所就是其中之一。它要求利用者繳納入會費、註冊費及月會費,以諮詢的形式為會員介紹結婚對象,從交往到結婚提供一條龍服務。本文採訪了位於東京青山的婚姻介紹所「Marry Me」的法人代表植草美幸,她曾為很多對男女提供婚姻諮詢。

考慮「差不多該結婚」的原因

那麼這些單身男女為什麼到了30過半的年齡時,想起「差不多該結婚」了呢?他們希望步入婚姻殿堂,甚至到婚姻介紹所尋求幫助,這說明他們並非沒有感覺到結婚的好處。

「絕大多數女性結婚的理由並不是『希望依靠男性,渴望被愛』,她們中很多人是因為『身邊的人都結婚了,感覺周圍的壓力越來越大』,或是『想要孩子』;也有一部分契約社員或者打工的女性,因為難以維持生計而選擇嫁人。不過,就算是眼下收入豐厚的女性,當談論到諸如今後將如何生活、等到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的時候該怎麼辦、能否像現在一樣工作20多年直至退休之類的問題時,她們也都會感到徬徨無助。」

結婚的動機,並不僅僅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植草稱,「健康方面的擔憂也是一大因素。現今的日本,每2個人中就有1人會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患癌症,如果擁有一個共同生活的伴侶,就可以相互拿出自己的收入,互相支持,生活也就更具有穩定性。我們公司提供的諮詢,便是讓他們從一開始就關注這一現實,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生活做出計畫。」

收入女高男低,是「慘敗婚姻」嗎?

金錢與健康至上。雖然這樣的表達過於直接,但現實情況就是如此。從今後漫長的一生考慮,還是有個伴侶一起共度心裡會感覺更踏實些。也許人們會認為,單身男女考慮到這一點的話,就會萌生結婚願望,如此一來,一對又一對新人誕生,並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然而,之後更加嚴峻的問題將橫跨在眼前,這就是女性心目中「理想的結婚對象」和單身男性的「現實情況」相去甚遠。

植草說:「未婚女性中有不少高收入者。而希望結婚卻很難如願的男性,有不少人年收入不高。這本身並不成其為問題。問題在於,男女雙方的父母都是擁有傳統觀念的一代人,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男方必須高收入』、『男方的年收入要為女方的1.5倍才最理想』等等。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父母的那些荒謬的條件也就自然而然地潛移默化到子女心裡。所以,如果男性的年收入不高,這段婚姻就會被認為是失敗的,不體面的。這種過時的婚姻觀念不遭摒棄,今後未婚率恐怕還會繼續上升。很多未婚女性在此前的生活中本來也沒有依靠男性,所以沒必要一味地拘泥於結婚對象的年收入。在實際工作中,我遇到一位年收入700萬日圓的女性,她對男性提出的條件是『年收入超過1200萬日圓』,我對她說『大概沒這個必要吧?』」

據植草介紹,出於對家庭經濟狀況的擔憂,越來越多的男性希望女性婚後和生產後繼續工作。當然,為了讓妻子能夠堅持工作,丈夫必須分擔家務,改變「家務應該由女性來做」這種老一代人的價值觀念。她還建議男性在尋覓伴侶的過程中練習做飯做菜。

然而,無論男女雙方的思想觀念如何進步,父母一代的觀念轉變卻非容易的事。特別是女方的母親,往往會拘泥於泡沫經濟時代結婚時注重的「高學歷、高收入、高身高」的「三高」條件或特定的職業,因此導致婚事最終流局的個案每個月都會發生。落後於時代的婚姻觀念就是如此根深蒂固。植草說:「我提倡年收入高的女性和年收入並不高的男性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喜結良緣,如果這種『相互尊重的婚姻』得到更廣泛的認可,那麼未婚率應該會下降。」

下一頁: 離婚經歷成為優勢?

關鍵詞

家庭 結婚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