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問日本的刑事司法

有罪率達到99.9%之謎:法官、檢察官、律師分別扮演了什麼角色?

社會

村井敏邦 [作者簡介]村岡啟一 [作者簡介]

近日,我們採訪了以學者身份長期研究刑事司法的一橋大學村井敏邦名譽教授和以律師身份長期深入參與刑事案件的白鷗大學村岡啟一教授。在本專題上篇中,他們討論了日本刑事司法的發展歷史與現狀、「99.9%有罪率」之謎、監獄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日本的刑事司法是「虛擬當事人主義」

——日本的刑事司法經歷了怎樣的歷史,現在處在怎樣的狀況之中?

村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採用新憲法前後,日本的刑事司法發生了變化。戰前,刑事司法一直以符合天皇主權的大日本帝國憲法的所謂德國式「職權主義」為模式。戰後,在遵循國民主權的日本國憲法的形式下受到了美國法的影響,變為了「當事人主義」。

這是一種巨大的變化,而從實際來看,雖然表面上引入了美國的當事人主義,但戰前的職權主義思想和傳統等深層次的東西並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在刑事訴訟法的條文解釋和制度運用等問題上,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之間的理念對立在各種場合都很突出。這就是今天日本這種當事人主義被稱為「虛擬當事人主義」的原因所在。

職權主義是「居高臨下」的審判

——請兩位簡單解釋一下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

村岡 職權主義具有雙面結構,就像是奉行大人(古代官職名——譯注)的「白洲(公卿權貴們審理判決各種犯人的法庭名稱——譯注)審判」那樣,將訴訟活動的主導權交給代表國家機關的法官,有他來行使國家刑罰權,判決被告人的罪行。

相對於此,當事人主義則是三面結構,法官並不扮演審判者的角色,而是將訴訟活動交給作為國家代理人的檢察官、被視為犯人的市民和為其提供説明的律師,通過視角相異的雙方的主張和舉證,讓真相浮出水面。

村井 現在日本的法庭,法官坐在上方,檢察官和辯護人坐在兩側。這可謂是戰前的當事人主義的結構的變形。戰前,檢察官和法官都坐在高處,辯護人和被告坐在下方。從法庭的結構來說,這就是職權主義。職權主義就是「居高臨下」式的審判。按照當事人主義,彈劾方與辯護方的席位處於對等關係,兩方進行辯論。作為訴訟形態來說,我覺得這是最妥當的形態。

不過,雖然沒有任何學者贊同「居高臨下」的審判方式,但大家還是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那就是不能讓當事人之間進行徹底的辯論,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讓法官管理訴訟。但在事實上,一部分法官到現在還抱有「法官可以洞察一切」「在法庭上即使不看證據也能馬上判斷被告到底有沒有撒謊」的意識。

白鷗大學村岡啟一教授

一橋大學村井敏邦名譽教授

下一頁: 虛擬當事人主義包藏著問題

關鍵詞

犯罪 事件 司法 審判

村井敏邦MURAI Toshikuni簡介與署名文章

一橋大學名譽教授。專攻刑事法。生於1941年。畢業於一橋大學商學系和法學系。曾任一橋大學法學系教授、龍谷大學法學系教授等職。2000年5月到2003年5月期間擔任日本刑法學會理事長。2009年註冊律師資格。著作有《給法官的刑事法指南》(法律文化社,2008年)等。

村岡啟一MURAOKA Keiichi簡介與署名文章

白鷗大學法學系教授。專攻刑事訴訟法、刑事實務。生於1950年。一橋大學研究所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法學博士)。1976年4月註冊律師資格。曾任一橋大學法學研究科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的刑事司法:平成刑事訴訟法下的現狀評估》(CrimeInfo,201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