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我很好!

探索福島的另一種方法:走一趟「黑暗旅遊」

社會 臺灣香港

陳怡秀 [作者簡介]

親訪災區的「黑暗旅遊」,和一般的「旅遊」相距甚遠,讓人揣測不安,許多人或許未曾體驗,或許無法想像,或許無法下定決心前往一探究竟。但正因為是核災受災區,福島不可避免的背負此任務及使命,盡可能還原災難當時現場的種種面向,讓人們的記憶不至於隨著時間的沖淡,輕忽了災害曾造成的巨大傷痕。

深入災區的視察之旅,成為福島不可避免的觀光手段

車緩慢地駛向未知的方向——這麼說也許不太精準,因為目的地為何,非常明確,然而當地會是什麼景況,實在難以想像,以至於比起平時的旅行,少了輕鬆愜意,多了惴惴不安。但與其只閱讀資料、憑空揣想,有機會時親赴現場,應該更實在,於是在311東日本大地震屆滿7年前夕,筆者參加了一場名為「福島第一核電廠20公里圈內視察之旅」的行程,前往福島。

南相馬市消防防災中心(攝影:陳怡秀)

這趟「視察之旅」由民間發起,對於在法令上或是內心上的「警戒線」背後,真正的福島究竟是何種樣貌感到有興趣者,都可自由參加,於是一行10人搭乘一台小巴士,從東京前往福島,進行一場當日往返的旅程。路線安排是先抵達南相馬市,再一路向南駛進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20公里圈內的浪江町,行經「返還困難區域」的雙葉町、大熊町,最後再到積極重建的小市鎮富岡町探訪。從欲前往的地點來看,這趟旅程即是一場典型的「黑暗旅遊」(Dark Tourism)。

「黑暗旅遊」指的是前往曾經發生過死亡、災難等不幸事件的旅遊觀光行為,這個字眼雖聽起來不太舒服,卻是現在的福島以及311震災區,所必須積極面對的一項課題。災區除了設施的重建整修之外,心理、社會層面的復興,也必須同時進行,傷口終究會癒合,但傷痛不該被遺忘,要讓「外人」對一個地方、一項議題產生興趣甚至感情,讓災區以外的人能理解當初究竟發生什麼事,以更深刻的態度去思考、記住遺憾,使之置身其中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必須推動「觀光」。

雙葉町,前方是「返還困難區域」,車輛無法再往前行駛的告示(攝影:陳怡秀)

只是,311東日本大地震後,要讓觀光客聚集到福島談何容易?在對輻射災害抱持疑慮的情況下,哪怕東北地區的觀光知名度漸漸走高,面對福島仍是一片模糊又帶著灰暗的想像,畢竟人們最擔心的核災問題,核電廠所在地的福島首當其衝。至今復原了多少,又還有哪些難以處理,人們一無所知,就算是官方釋出了什麼訊息,也往往疑慮重重,難以全信。

福島縣觀光交流局2016年起推出的觀光海報,白底黑字簡簡單單寫上斗大的「来て」(來吧)標語搭配境內知名觀光景點的照片,更像是最樸質的心願——請觀光客來此一遊吧,由自己的眼睛來確認,福島目前究竟是怎樣的風景。觀光海報所使用的照片、導覽手冊中介紹的景點,當然不可能與震災或災區有關,想體驗歷史風情可前往會津若松城、大內宿,欲捕捉自然美景有磐梯山、五色沼、豬苗代湖能選擇,但跳脫旅遊書上刊登的豐盈燦爛,「黑暗旅遊」成為現在的福島,不可迴避也必須發展的觀光手段,畢竟,與其用華美去妝點,不如直指疑慮的核心,用雙腳踩踏過,用雙眼去證實。

下一頁: 還原災難當下的公共設施,兼負防災教育與傳承的任務

關鍵詞

東日本大地震 日本 福島第一核電廠 福島 臺灣 福島,我很好! 台湾 福島 東日本大震災 台湾 福島 東日本大震災

陳怡秀CHEN Yixiu簡介與署名文章

自由記者。曾任影音記者、文字記者,現暫居日本,立志以浪漫不失務實,隨意不失細緻的方式,進行生活觀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