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我很好!

請不要再說「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

社會 臺灣香港

出身於日本東北的我,每當看到「核食」一詞,讓我想起「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的心痛標語。

臺灣對食品安全議題高度關心的背景

眾所皆知,東日本大震災後,臺灣捐獻的援助金超過200億日圓,比全世界任何國家或地區都更關心。此外,前往日本的臺灣旅客數,2016年已達417萬人,2006年僅有130萬人,10年間成長超過3倍。再加上,根據2016年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所進行的問卷調查,實際上有超過8成的臺灣人回答:「對日本有好感。」但是,一談到福島以及鄰近縣市所生產的食品進口問題,態度就變了。就算日本方面多次要求,輿論的反對聲浪仍舊強烈,臺灣的幾任政府都未能改變政策開放進口。為何臺灣人對這個問題,如此頑固呢?

事情背後有幾個可能的原因,其一是福島核災讓臺灣社會感到莫大的危機感。臺灣和日本同樣位於地震帶之上,運轉中的3座核電廠也都座落於沿岸地帶。連日本的技術能力都無法預防的危機,萬一發生在臺灣,自己能夠處理嗎?反核運動因此聲勢大漲,首要矛頭指向位於臺北郊外、尚在施工中的核四發電廠。2013年3月9日,臺北、臺中、高雄、臺東四地集結了約22萬人,演變成大規模的反核活動,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塞滿了抗議群眾;而隔年的2014年4月,民進黨大老林義雄先生進行絕食抗議,因此反核運動再次升溫,時任總統的馬英九,最終被迫凍結核四的建設工程。接著以終結核電為訴求當選總統的蔡英文,於2017年3月宣布,臺灣將在2025年實現非核家園。

「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NO NUKES, No More Fukushima」標語的旗幟(攝影:野島剛)

實際上,選擇終結核電的臺灣社會,比日本想像的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問題。2013年11月,臺灣的代表性食品集團,以廢油作為原料,精煉成劣質食用油並販售的事實被揭露時,食品安全問題震撼了整個臺灣社會,同時也讓臺灣社會的種種問題――企業道德低落、長年不景氣所造成的成本縮減壓力、臺灣官方的查驗機制不全、對司法制度的不信任等等――全都浮上抬面。而2015年3月,進口業者假造日本食品產地的事件曝光時,造成一般民眾更加無法信任政府和企業,這也是原因之一。另外,福島第一核電廠爐心熔毀等等相當負面的消息,遲遲未獲官方證實,更讓日本政府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讓人不禁產生疑問,是否真的能夠信賴日本方面公佈的數據和資料?此事也讓臺灣民眾因疑心生暗鬼。結果,臺灣民眾並沒有確實的依據去辨別何為事實,何者只是道聽途說。

討論「核食」的臺灣各類報導(攝影:馬場克樹)

但另一方面,去年9月,臺灣終於開放進口日本飼養的和牛。2001年由於狂牛症肆虐以來,全面禁止進口日本的和牛,持續長達16年之久。臺灣原本就對食品安全問題審慎以對。在如此注重食品安全的地方,若急於解除禁令,從深陷於核災風暴中的地區進口食品,不難想像此舉將會激起民眾的反對聲浪。重要的是日本方面以及臺灣政府應公布科學數據並持續努力更新告知,但是我想,沒那麼容易消除堆積在臺灣人心中的不信任感吧。因為那已經不是理性能解決的事,而是觀感的問題了。不過還是有可以努力的方向。

下一頁: 福島影像紀實展企圖打開困境的嘗試

關鍵詞

復興 日本 福島第一核電廠 臺灣 重建 福島,我很好! 台湾 復興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