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我很好!

請不要再說「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

社會 臺灣香港

馬場克樹 [作者簡介]

出身於日本東北的我,每當看到「核食」一詞,讓我想起「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的心痛標語。

反核用語對災區居民造成二次傷害

近幾年來,「核災食品」,簡稱「核食」的用語,常常出現在臺灣的新聞媒體上,沸沸揚揚,這是「輻射汙染食品」的臺灣華語,直譯就是「核災事故食品」。若稍微深入理解,可以得知這個詞語用於稱呼「福島以及鄰近縣市生產的食品」,臺灣目前禁止進口這些食品。這是個多麼無情的字眼,我每次聽到這個字,作為一個出身於日本東北的人,感到很心痛。這個用語已超出了原有的事情脈絡,塑造出一種「來自福島及鄰近縣市的食品都很危險」的印象,在臺灣社會中迅速蔓延。這麼一說,我腦海中突然浮現了一個記憶中似曾相似的畫面。

那是2014年3月,有位臺灣的年輕音樂製作人邀請我演講及現場演出,參加一個思考臺灣如何終結核電的音樂活動。對此,我私下有個想法,因此答應了對方。當時在臺灣,提倡終結核電的許多民眾及團體,都高舉著寫有「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NO NUKES, No More Fukushima」標語的旗幟。以往曾經造訪過的咖啡店或民宿,也貼著同樣的旗子,但我對於這面大家一致高舉的「錦旗」,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當然,為了孩子們的將來,我非常贊成從核電轉換成綠色能源,但推行改革運動之際,高喊「No More Fukushima」,不正是把福島全域貼上標籤,在臺灣社會中塑造其負面形象嗎?我很擔憂此一狀況。

因此,我首先在活動現場投影出福島縣的地圖,對參加活動的臺灣人傳達以下訊息。福島是日本第3大的縣,面積約有臺灣的40%。而發生事故的福島第一核電廠,距離內陸的會津若松約有100公里,與新潟縣的交界也相隔160多公里,這大概等同於臺北到臺中的距離。請大家先想像一下福島縣的實際大小,並展示遭受放射線直接污染的地區,僅是一小部分而已。

接著我說明,震災後的福島出現了處於3種不同狀況的群體。第1種是位於日本政府的指定避難區之內,由於此區域的放射線量超過標準值,目前仍被指定為禁止返回或居住之地,原本居住於此的人已無法在自己的家鄉安居;第2種雖然位於指定避難區之外,但是擔心放射線的不良影響,惶惶終日,卻也只能繼續待在當地的居民。最後第3種是,距離發生事故的福島第一核電廠非常遙遠,一般認為是安全的區域,但由於是福島的一部份,受到「不實謠言」波及的無辜民眾。

面對活動現場的參加者,我請他們想像一下前述的人們,在各自的困境中,面臨多麼艱辛的局面。試問他們,終結核電的旗幟上寫著「No More Fukushima」的文字,是否無意間對福島人造成了二度傷害?現場一片默然,瞬間安靜了下來。接著,我請求大家「請不要再說〈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因為福島現在仍是許多人日常生活的地方。我以希望大家別忘記這一點做為結束。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核食」,這個用語透露出的輕率與無情,和「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這個口號有著相同點。我非常能理解臺灣人不希望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悲劇事故,發生在自己土地上的心情。不想食用遭放射線污染的食品,當然也是理所當然。我完全沒有要否定這樣的想法,或者可以說,我認為這是社會全體必須共同積極去面對的問題。但是,未經深思熟慮的話語,常在不經意間誤傷他人。希望無論是臺灣的新聞媒體還是一般民眾能早日理解,使用「核食」一詞,等同在災區的傷口上灑鹽。

下一頁: 臺灣對食品安全議題高度關心的背景

關鍵詞

復興 日本 福島第一核電廠 臺灣 重建 福島,我很好! 台湾 復興

馬場克樹BABA Masaki簡介與署名文章

創作型歌手、演員、文字工作者。出生於日本仙臺市。2007年起任財團法人交流協會(現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文化室主任3年半,返日投入震災復興志工1年半。2012年移居臺灣,組成臺日創作樂團「八得力(Battery)」於臺灣各地演出,創作電影、電玩主題曲,廣告音樂等。著作有《約定之地—24位在台灣扎根的日本人》(2021年,時報出版)。另外,身為演員,在不少臺灣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廣告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2022年7月起任中央廣播電台的節目《非常台灣》的主播。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