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日語(?)的日本人

日語和政治:政治家和選民之間的溝通不良

政治外交

通過語言宣傳政策,贏得支持,「語言」本應是政治家最大的武器。然而近來政治家和選民的交流鴻溝卻日漸擴大。有人面帶微笑吐出一句「予以清除」,支持率便瞬間下滑;同時還有越來越多政治家陷入有歧視嫌疑的「失言門」中。本文試圖就政治家與日語的關係做一個探討。

阻斷交流

「即使看改寫前的文件,也能明白我和我的妻子並未參與其中。」

財務省改寫向森友學園出售國有土地的裁決文件問題曝光後,安倍晉三首相在國會上回答詢問時自信滿滿地做了上述發言。在「改寫前的文件」中分明多次出現安倍首相的妻子昭惠夫人的名字,安倍首相對此卻做出了「並未參與其中」的解讀。

然而,對於同樣的文件,國民卻沒有那樣解讀。《朝日新聞》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達72%的受訪者對安倍首相此次回應表示「不能接受」。同樣一份日語文件,似乎政治家和國民的理解存在巨大的鴻溝。

去年秋天,森友學園和加計學園獸醫系的開設問題引發糾紛,導致內閣支持率下降。安倍首相聲稱「對於國民的疑問,我會進行認真說明」,並召開了臨時國會,可國會一開就跳過了質詢環節,直接宣佈瞭解散。

安倍這位首相的擁護者菅義偉官房長官在每天的例行記者見面會上,常用「您的指責並不在點子上」「完全沒有問題」之類語句作答。電影導演想田和弘將這種發言視為「阻斷交流」,並起名為「菅語」,在網友中擴散開來。

「進行認真說明」這句話,之後也不了了之。

每年的例行國會開幕之後,也常有人指出國會議員們的質疑和回答內容牛頭不對馬嘴。安倍首相在被問及事實的來龍去脈時,也全然不對實際情況做出回答,總是口若懸河地老調重彈,喋喋不休,或是對民主黨執政時期的政權運營進行批判。聽了國會上的討論,你就會發現日語作為溝通工具似乎完全不起作用。

對政治家的言論抱有不信任感及抵觸情緒

語言的隔閡不僅出現在首相、政府和執政黨方面。去年眾議院選舉前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當時躍居眾議院選戰「影子主角」地位的「希望之黨」黨代表、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被問及是否「此次大選100%不出馬」時,瞪著記者説道:

「我一開始就是用日語這麼說的。」

然而,直到公佈參選人員的前一秒,圍著小池打轉的記者還在不停地追問「真的不出馬嗎?」由此可見,就連長期貼身採訪的記者也不相信作為採訪對象的政治家的言辭。

小池在發表黨綱時,打出了六大支柱,其中將「以組建包容社會分裂的、寬容的改革保守政黨為目標」放在了首位。此時,民進黨已經決定併入希望之黨,然而小池在記者見面會上卻表示,對於民進黨出身的人,「絲毫也沒有考慮過全部接納」「予以清除」。她可能是擔心接納太多理念不同的成員入黨,會被批評成為了湊人數的「烏合之眾」,但是這樣的發言,是否與一個以「寬容的政黨」為目標的黨代表相匹配呢?

此後,暫代民進黨代表一職的枝野幸男宣佈了「立憲民主黨」的成立。當天,作家高橋源一郎模仿安部公房的發言,發了一則推文:「希望是絕望的另一種形式」。相信很多人都和高橋一樣,對小池的發言抱有抵觸感吧。《朝日新聞》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希望之黨「抱有期待」的回答比例是35%,和「清除」發言之前的調查相比下降了10個百分點之多。

下一頁: 問題太難,無法表達看法

關鍵詞

政治 日語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