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黑道的現況

非法正義的魅力:娛樂世界裡的黑道

文化

長久以來,黑道一直是電影或漫画等娛樂世界裡的熱門題材。這些作品是如何製作,又是如何呈現黑道的樣貌呢?從賣座的黑道電影到意想不到的漫畫,透過暢銷作品探討黑道題材的魅力之處。

黑道電影的金字塔

由菅原文太領銜主演的《無仁義之戰》(以下簡稱《仁義》)1973年1月13日公開上映,真實重現戰後廣島發生的黑道鬥爭事件,電影從這樣的旁白開始。

〈日本敗戰後已經過了1年,雖然戰爭的巨大暴力消失了,但是失去秩序的國土被新興暴力席捲,人們要如何對抗這種失序狀態,唯有靠自己的力量――〉

在不久之前的1972年7月15日,由美國電影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拍攝的《教父》(The Godfather)公開上映,以義大利的黑手黨為題材,包括日本,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轟動,非常賣座。當時,東映的岡田茂社長似乎受到這部電影的激勵,做了如下的發言。

「1972年的今天,大家所追求的是具有強烈寫實性的社會題材,電影《教父》就是如此。我稱這種類型為實態電影,發揮了不同於明星制度(star system)的魅力。東映也想製作這樣的大卡司實態電影」(《電影旬報》(キネマ旬報)1972年9月下旬號)

電影《仁義》於是誕生,直到1974年為止,短短期間接連推出4部續集,這個系列創下票房紀錄,至今依然在很多影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訪問日本導演或演員,將黑道電影介紹給世界的《The Yakuza Movie Book: A Guide to Japanese Gangster Films》(2003年)一書作者──美國人電影評論家的Mark Schilling原本就深受60年代風靡一世的東映俠義電影吸引。鶴田浩二主演的《人生劇場》系列或是高倉健主演的《日本俠客傳》系列、《網走番外地》系列、《昭和殘俠傳》系列等,皆屬於這個範疇。

「電影裡出現好的老大和壞的老大,好的老大被描寫為有良知的人物,由高倉健詮釋的黑道份子就連走路姿勢或是講話方式都很帥,雖然單純,但是在我看來相當有魅力。故事裡面有很多虛構成分,但是也可一窺日本社會的現實面,有觀賞價値。」

這樣的俠義電影和深作導演的《仁義》哪裡不一樣呢?Mark Schilling接續說道。

「戰爭結束的時候,深作導演當時15歲。深作自身親眼目睹朋友的死亡,為了活下去吃盡了苦頭,這種艱辛刻苦的經驗賦予了作品真實性。深作導演曾對我說過,黑道電影只要把黑道份子走路的姿勢描寫成一幅畫就好,與故事細節無關。」

因為電影《仁義》的成功,東映以此為契機,把黑道電影從俠義電影轉向為實錄拍攝路線,可是這股風潮並沒有持續很久。1973年,採用既有的現實人物和組織實名拍攝的電影《山口組三代目》(高倉健主演)公開上映。但是,這部以當時山口組最高幹部──第三代的田岡一雄自傳為題材的電影引起警察的反彈,導致當局的介入。結果,原本預定拍3部,卻在第2部就結束了,實錄拍攝路線的風潮也就此衰退。

開頭的《極惡非道》就在此潮流的延續下登場,睽違已久的黑道題材系列電影,而且還刷新票房紀錄。既不像俠義電影走虛構奇幻路線,也不像實錄拍攝路線般的寫實,介在兩者之間充滿了現代感及魅力。

電影《極惡非道 最終章》的其中一幕。©2017《極惡非道 最終章》製作委員會

電影《極惡非道 最終章》宣傳海報。©2017《極惡非道 最終章》製作委員會

下一頁: BL描寫的新黑道世界

關鍵詞

漫畫 電影 山口組 黑社會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