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環境,重獲新生

日本人的生命觀(下)

文化

日本各地都保留著祭奠動物的墓地,這些動物與人類有著很深的淵源。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引人深思。這些墓地寄寓著這樣一種生命觀:人與動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並不需要區分。

何為殘酷

當年的觀測隊員之一菊池徹在其撰寫的《狗狗們的南極》(中公文庫)中記錄了當時人們痛苦的呼籲。決定將犬隻遺棄在南極時,「宗谷號」接到了許多電報,都是呼籲救助犬隻的。「絕不能殺害不會說話的隊員。請排除萬難,將他們帶回來」「你們忘記了狗的恩情了嗎?如果要把狗留在南極,那麼所有隊員都不要回來了。」

有批評稱:「把它們留在南極,還不如實施安樂死呢。」尤其是歐美人,以及在國外生活時間較長的日本人,他們都是支持安樂死的。事實上,據說到最後一刻,觀測隊員們一直在摸索實施安樂死,但由於時間限制,最終未能實施。

不過在日本,多數人對安樂死持反對意見,他們對「殺死」動物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在沖繩及小笠原群島等地出現了這樣的問題:被棄置在島嶼上的兔子、山羊和貓成為野生動物後數量急劇增加,破壞了珍稀動植物的生態系統。在消滅野生的家畜時,不斷有人呼籲不要「殺害」,而是「捕獲」後繼續飼養。

而歐美人認為,與殺死相比,使其長期痛苦的做法罪過更大。與其將狗留在南極任其餓死,不如對它們實施安樂死。我曾經在加拉巴哥群島親眼目睹消滅大量繁殖的驢等外來動物的場景,說實話,對於毫不留情射殺動物的做法,我是懷有抵觸情緒的。

愛護動物與處死動物

1822年後,英國繼《禁止虐待動物法令》之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動物保護法。當今德國依然在沿用納粹德國1933年制定的動物保護法。日本於1973年由議員提出法案並制定了《動物保護管理法》(後修訂為《動物愛護管理法》)。

在對日本與歐美各國的動物愛護法進行比較時,日本為落後國家、歐美為已開發國家已成定論。的確,無論在法律制度方面,還是在收容動物的設施、對寵物的管控能力,以及共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面,歐美國家都更加先進。不過,日本在這方面也迅速得到改善。

舉例而言,在日本,帶到保健所處死的貓狗數量之多,成為人們批評的眾矢之的。不過,據環境省統計,處死的數量1974年多達122萬隻,2015年驟減為8萬3000隻。從動物收容所領回的貓狗轉讓給新主人的比例,近期已從2%驟增至39%。各國處死的數量大相徑庭:德國為零,英國約為7,000隻,美國約為200萬隻。

日本正掀起空前的寵物熱潮。這是因為在少子高齡化以及隨之產生的核心家庭傾向和獨居傾向中,孤獨、孤立及與世隔絕者正在增加。關於飼養寵物的目的,回答「精神寄託」者超過半數。人們已不再將寵物作為用來玩賞的動物,而是將之當作了家庭一員,當作了生活中的夥伴。

然而,主人和寵物都已老齡化,由誰來照顧的「老老長照」問題突顯出來。2016年對《動物愛護管理法》進行修訂時,明文規定主人應對寵物負責到底,努力盡到「終生飼養」的義務。社會上也出現了「老犬養老院」,但另一方面,不能繼續照顧寵物的年邁的主人悄無聲息地「解放」自己的事例也在增加。在考慮「人與動物」的關係之際,新的難題正浮出水面。

標題圖片:在名古屋港花園埠頭永久停泊的南極觀測船「富士號」前,建有南極犬太郎與次郎的銅像(Aflo)

關鍵詞

環境 自然 動物 石弘之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