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環境,重獲新生

日本人的生命觀(下)

文化

日本各地都保留著祭奠動物的墓地,這些動物與人類有著很深的淵源。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引人深思。這些墓地寄寓著這樣一種生命觀:人與動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並不需要區分。

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已故立正大學名譽教授中村禎里研究發現,《格林童話集》中人類化身為動物的故事有67例,反之動物化身為人的只有6例。而在《日本民間故事》中,人類化身為動物的故事有42例,動物化身為人的有92例。

在格林童話中,變身是需要魔力的,而在日本民間故事中卻不需要。根據對上述事實的分析,中村教授得出如下結論:在日本,人與動物之間是有延續性的;而在西方,人與動物之間毫無關聯,被一條明顯的界限區分開來。

在日本,貉可以化身為人,「日本武尊」也可以死後化身白鳥,正如民間故事《仙鶴報恩》所表現的那樣,人與動物之間不存在優劣,可以相互變身。這其中或許體現了日本人珍視的思想觀念:人與自然為一整體、兩者應視為同一,可以統合起來。

樺太犬與動物觀

在重新認識日本人與動物的關係方面,要提到曾發生過的一個重大事件。1956年,第1次南極觀測隊攜帶包括太郎和次郎在內的22隻樺太犬,乘坐「宗谷」號觀測船向南極出發。第2年,他們本應與第2次越冬隊交接任務,但由於天氣惡劣放棄了在南極越冬,並被迫將15隻犬遺棄在昭和基地。

1959年1月,第3次越冬隊的直升機在空中發現昭和基地生存著兩隻犬。發現犬隻的觀測隊員後來曾經告訴我,起初他們擔心這兩隻犬已成為野犬,會襲擊人類,所以不敢接近。

後來他們查明這兩隻犬是「太郎」和「次郎」兩兄弟,並且證實只有這兩隻犬存活。太郎和次郎倖存的消息將日本列島捲入感動的漩渦之中。各地都建造了樺太犬的雕像,甚至還創作出歌曲來歌頌它們。

1983年,太郎和次郎為主角的電影《南極物語》(導演:藏原惟繕)公映,觀影人數超過1,200萬人,創下當時日本歷代電影票房收入最高記錄。美國也翻拍了這部電影。

下一頁: 何為殘酷

關鍵詞

環境 自然 動物 石弘之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