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環境,重獲新生

日本人的生命觀(下)

文化

石弘之 [作者簡介]

日本各地都保留著祭奠動物的墓地,這些動物與人類有著很深的淵源。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引人深思。這些墓地寄寓著這樣一種生命觀:人與動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並不需要區分。

食肉與日本人

天武天皇信仰佛教,於675年頒布了《殺生食肉禁止詔》,禁止食用牛、馬、狗、雞、猴等5種動物的肉。此後該法令延續了近1200年。

到了江戶時代末期,殺生食肉的禁令有所放寬。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就非常喜歡吃豬肉,甚至從豬的產地薩摩藩運送過來。慶喜出身於一橋家,所以背地裡被人們稱作「豬一樣(喜歡吃豬肉的一橋大人)」。

明治維新為日本人禁止食肉的習俗畫上了句號。1872年,明治天皇頒布了《肉食解禁令》,他也親身食用肉食。天皇對大久保利通講述了解禁肉食的原因:「食肉不僅是為了養生,更重要的是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必不可少。」

解禁令激起了意想不到的後果。解禁約1個月後,身著白衣的10名御嶽行者(佛教修行者)闖入皇居抗議,宣稱「食肉是難以允許的行為」,其中4人被衛兵射殺身亡,1人重傷,5人被逮捕。

宣導食肉

福澤諭吉應築地的一家牛肉銷售企業「牛馬公司」的邀請,在報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肉食之說》的文章,稱「今我國民缺乏肉食,誠非養生之法,因而疲弱者亦不在少數」。總之,他宣導食肉,認為「如今的日本國民不攝入肉食,所以很多人身體不健康,缺乏活力」。他在自己創辦的慶應義塾的餐廳菜譜中也加入了肉食。

據說在肉食解禁後,由於普通平民間「牛肉骯髒」的意識強烈,有不少人經過牛肉火鍋店時都是捏著鼻子閉著眼睛快速通過。然而到了1877年,僅東京的牛肉火鍋店就超過了550家,人氣旺盛起來。

明治初期牛肉火鍋店的情形。根據假名垣魯文的《安愚樂鍋》繪製而成(橫濱開港資料館藏)

以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為契機,肉食在一夜間風靡全國。震後,很多國家送來各種救援物質。美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資金籌集活動,海軍派出驅逐艦將食物運送到日本,其中包括大量粗鹽醃牛肉罐頭。受災者覺得很好吃,對肉食的禁忌逐漸淡薄。

粗鹽醃牛肉罐頭是為船員提供的特殊儲備食品,據說現在除了船員之外,只有日本人還在吃這種食品。罐頭的形狀有棱有角,是為儘量多裝船而設計的。

下一頁: 日本人仁慈的生命觀

關鍵詞

環境 自然 動物 石弘之

石弘之ISHI Hiroyuki簡介與署名文章

環境記者、環境學家。歷任朝日新聞社編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高級顧問(奈洛比、曼谷)、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尚比亞特命全權大使及北海道大學研究所教授。其間參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的工作,兼任中東歐環境中心理事(布達佩斯)、日本野鳥會理事等職。主要著作有《地球環境報告》、《吉力馬札羅山冰雪消融》《名著中的地球環境史》(岩波書店)、《遍及地球的足跡——探訪環境破壞現場》(講談社)、《鐵絲網的歷史》、《感染症的世界史》(洋泉社)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