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環境,重獲新生

丹頂鶴再逾千隻(下)

社會

石弘之 [作者簡介]

北海道棲息著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丹頂鶴,然而由此又產生了各種問題。丹頂鶴倒是渡過了瀕臨滅絕的危機,可農民卻開始抱怨農業受到鳥害了。人與鶴真的能夠共生嗎?

保護活動進退兩難

「丹頂鶴保護研究小組」理事長百瀨邦和被丹頂鶴所吸引,他本是鳥類學家,曾從事朱鹮和信天翁的保護工作,1980年結束了美國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研究機構「國際鶴財團(ICF)」的工作後,便投身於丹頂鶴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中來。

目前保護活動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局面。丹頂鶴確實過於密集,禽流感的流行也讓人擔憂。然而這是人類投餵食物導致的結果。丹頂鶴的確擺脫了瀕臨滅絕的危機,新型旅遊資源也由此產生。而另一方面,農田遭受鳥害的呼聲也不斷高漲。

百瀨表明了他的憂慮:「即使是為了加速鶴群的分散而減少食物的投喂,但也並不是各地都有安全的濕地,所以丹頂鶴能獨立生活的環境幾乎沒有形成。這樣一來反倒可能會破壞農作物,擴大對農作物的危害。人類應該如何與鶴共生,希望能在科學資料的基礎上探索適用今後30〜50年的保護方法。」

NPO法人也是為此而設立的。基礎研究是枯燥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出結果。由於丹頂鶴已擺脫了瀕臨滅絕的危機,近年來越來越難以獲得補助或津貼了。

攝影:西岡秀觀

標題圖片:跳起求偶舞的丹頂鶴

關鍵詞

環境 自然 野鳥

石弘之ISHI Hiroyuki簡介與署名文章

環境記者、環境學家。歷任朝日新聞社編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高級顧問(奈洛比、曼谷)、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尚比亞特命全權大使及北海道大學研究所教授。其間參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的工作,兼任中東歐環境中心理事(布達佩斯)、日本野鳥會理事等職。主要著作有《地球環境報告》、《吉力馬札羅山冰雪消融》《名著中的地球環境史》(岩波書店)、《遍及地球的足跡——探訪環境破壞現場》(講談社)、《鐵絲網的歷史》、《感染症的世界史》(洋泉社)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