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環境,重獲新生

丹頂鶴再逾千隻(下)

社會

北海道棲息著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丹頂鶴,然而由此又產生了各種問題。丹頂鶴倒是渡過了瀕臨滅絕的危機,可農民卻開始抱怨農業受到鳥害了。人與鶴真的能夠共生嗎?

姿態優雅的鶴鳥

鶴的種類除丹頂鶴外,較為有名的有飛到山口縣周南市和鹿兒島縣出水市等地越冬的白頭鶴(Hooded crane)和白枕鶴(White-naped crane),此外還有灰鶴(Eurasian crane)、蓑羽鶴(Demoiselle crane)、白鶴(Siberian crane)和沙丘鶴(Sandhill crane)等少數仙鶴飛到日本越冬。

丹頂鶴是鶴中的明星。體長125〜152cm,翼展240cm,全身呈白色,從眼先到喉、頸為黑色。頭頂裸露無羽,呈紅色,類似於雞冠。「丹頂」的「丹」這個漢字就是紅色的意思。白、黑、紅三種顏色搭配,呈現出一種無法形容的優雅感。

丹頂鶴。在西伯利亞東南部、中國東北部、北海道釧路與根室地區繁殖。大陸的丹頂鶴冬天遷往朝鮮半島和中國東部,而北海道的丹頂鶴是留鳥,終年生活於此。特別天然紀念物。(插圖:井塚剛)

丹頂鶴是雜食動物,主要食物包括昆蟲及其幼蟲,蝦蟹等甲殼類動物,蝸牛和田螺等貝類,泥鰍、鯉魚和珠星三塊魚等魚類,青蛙,雛鳥,野鼠等哺乳類動物,水芹、繁縷和水櫟等植物的葉、芽及果實。

在濕地的淺灘上用乾枯的蘆葦等野草和樹枝搭起直徑約150cm的圓盤形鳥巢,3到5月間產下1~2枚卵。雌鳥和雄鳥交替孵卵,經31~36天後孵化成功,約100天後幼鳥學會飛翔。

在東亞的分布

除日本外,丹頂鶴還分布在俄國東南部、中國、韓國北部及北韓。夏季在中國東北部、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中游地區繁殖,冬季南遷到朝鮮半島及長江下流地區越冬。中、韓、俄三國以及蒙古和北韓等大陸地區所有丹頂鶴的種群數量約為1,700隻。相比之下,日本的丹頂鶴數量是世界最多的。

大陸地區丹頂鶴的保護措施落後於日本。不少保護區內丹頂鶴的種群數量不明。黑龍江流域的野火導致被發生變化,築巢的材料減少,另外中國的農田開發破壞了丹頂鶴的繁殖地,導致丹頂鶴的種群數量逐漸減少。其他國家也各自面臨著不同問題,如濕地的排水造田、野火、非法狩獵、食物缺乏等等。

將帶有腳環的鶴從俄國放飛到中國,絕大多數都是一去不復返,學者們對此表示擔憂。象徵著吉祥喜慶的丹頂鶴在中國非常受歡迎,有目擊者稱,丹頂鶴被捕獲後成為富裕階層的寵物。

有些自然保護區內還將丹頂鶴群的表演作為特色節目。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籌畫中曾討論過用丹頂鶴代替鴿群飛過天空,但最終沒有付諸實施。

近年來,秋田、石川及宮城縣各發現1隻丹頂鶴。DNA檢測表明,它們均來自大陸。通過基因層面的研究最近得知,來自日本與大陸的丹頂鶴存在著很大差異。

為了尋求保護丹頂鶴的合作,丹頂鶴保護研究小組從2007年開始連續3年組織日韓中俄美等國從事保護研究工作的活動家召開國際研討會,就目前面對的課題及對策進行磋商。2009年設立「國際丹頂鶴網(IRCN)」,學者之間的交流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

軍事分界線成為鶴的樂園

在朝鮮半島越冬的鶴群在韓戰的混亂時期曾經減少到150隻,瀕臨滅絕。然而,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成為丹頂鶴的避難所,這就是非軍事區(DMZ)。

韓戰結束後,朝鮮半島南北一分為二,被寬4km、陸地部分長約248km的DMZ分隔開來。907km2的DMZ內有6條河流過,西側是平原和濕地,東側是山區,自然環境富饒。

60多年間,軍事分界線被鐵絲網和地雷所封鎖,擺脫了人類的影響,自然環境恢復如初,動物們也隨之遷徙而來。韓國自然保護團體的努力也結出碩果,丹頂鶴從20世紀70年代的200~250隻增加到2006年的850隻,最近已超過1千隻。

除丹頂鶴外,這裏還發現了瀕臨滅絕的麝香鹿(Musk deer),也有人看到豹的亞種遠東豹(Amur leopard)。普遍認為已滅絕的水獺(Eurasian Otter)也開始繁殖。

在短短一段時間內沒有人類的干擾,大自然就恢復到如此驚人的地步。烏克蘭發生車諾比核子事故後,狼和熊等多種野生動物重返無人區。在核子事故發生後的福島,野豬和老鼠的數量也迅速增加,造成農作物遭受破壞的嚴重問題。

煩惱接踵而至

在釧路濕地,隨著丹頂鶴種群數量的增加,問題也開始突顯出來。由於繁殖地不足、棲息環境惡化、過度密集導致禽流感流行的風險增加以及與人類的距離縮短,農作物遭受鳥害、鳥類撞到電線上觸電而亡及交通事故等都不斷增加。

大搖大擺地橫穿公路和鐵路的丹頂鶴不再罕見。1964年、1965年、1972年和1973年,種群數量的約10%死於交通事故。到牛舍覓食,掉進家畜糞坑的丹頂鶴也在增加。

繼2010~2011年冬季之後,2016~2017年各地再次發生致命禽流感,對野鳥的危害也在蔓延。因為可能會被集體飛來搶食的白尾海雕傳染,部分地區停止了向丹頂鶴投喂小魚。

飛到丹頂鶴投喂場所搶食的白尾海雕

「鶴立垃圾」

因為人類餵食,有些小傢伙不再怕人,它們成為牛舍的「食客」,伺機爭食家畜的飼料。丹頂鶴棲息地的畜產農戶裏都有「食客」寄居。成排的牛從柵欄裏伸出頭進食外面食槽中的飼料時,一排丹頂鶴便在另一側啄食牛飼料。它們面對面共用「同一槽飯」。

有的丹頂鶴到畜產農戶的垃圾堆和肥堆上覓食,倒真成了名副其實的「鶴立垃圾」(日語諺語,近似中文的「雞窩裡飛出金鳳凰」)。

在畜產農戶的垃圾堆上覓食的丹頂鶴(攝影:nippon.com編輯部)

有些農民對於丹頂鶴前來與家畜爭食有心理準備,出於保護丹頂鶴的考慮而「高抬貴手」,當然也有農民把它們當作搗蛋鬼。丹頂鶴會啄食播撒在田裏的玉米種子,還會在臨近收割的麥田中亂踩亂踏。

在牧場,丹頂鶴會在覆蓋草料的塑膠布上啄洞,還會驚擾神經敏感的小牛,導致小牛受傷。因此,農戶們開始抱怨:「數量已經增加了這麼多,還要繼續增加下去嗎?」

停止餵食

明治時代以後,適宜丹頂鶴築巢的濕地由於開墾和開發而大幅減少,北海道東部保留的濕地在20世紀50年代後減少了約40%。在種群數量增加和棲息地減少的雙重夾擊中,丹頂鶴的「住房緊張」問題日益嚴峻。

約有450多對丹頂鶴以北海道東部的濕地為中心築巢,夏季遷徙到各地生活。但冬季期間種群數量的9成以上集中在釧路地區,其中半數依靠3處投喂場所投喂的食物生存。它們靠每年投喂的33t飼料渡過嚴冬。

受時代大潮的影響,這裏越來越多的農民因後繼無人而棄農。畜產農戶便集中起來組建公司,很多人都是每天到畜舍「上班」。畜舍被管理得井井有條,丹頂鶴再不能隨便鑽進去了,食客的地位並不安穩了。

環境省於2013年策劃制定了《丹頂鶴棲息地分散行動計畫》,準備將來全面停止投喂行動,並制定了今後20年間在本州形成越冬鶴群的長期計畫。第1步計畫已開始實施,即從2015年起的5年間將投喂場所投喂的食物減半。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計畫實施的第1年,大粒玉米受颱風侵襲全部倒伏,為丹頂鶴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美食。不斷有丹頂鶴自行直奔農田而去,投喂場所反而變得空空如也。

保護活動進退兩難

「丹頂鶴保護研究小組」理事長百瀨邦和被丹頂鶴所吸引,他本是鳥類學家,曾從事朱鹮和信天翁的保護工作,1980年結束了美國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研究機構「國際鶴財團(ICF)」的工作後,便投身於丹頂鶴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中來。

目前保護活動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局面。丹頂鶴確實過於密集,禽流感的流行也讓人擔憂。然而這是人類投餵食物導致的結果。丹頂鶴的確擺脫了瀕臨滅絕的危機,新型旅遊資源也由此產生。而另一方面,農田遭受鳥害的呼聲也不斷高漲。

百瀨表明了他的憂慮:「即使是為了加速鶴群的分散而減少食物的投喂,但也並不是各地都有安全的濕地,所以丹頂鶴能獨立生活的環境幾乎沒有形成。這樣一來反倒可能會破壞農作物,擴大對農作物的危害。人類應該如何與鶴共生,希望能在科學資料的基礎上探索適用今後30〜50年的保護方法。」

NPO法人也是為此而設立的。基礎研究是枯燥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出結果。由於丹頂鶴已擺脫了瀕臨滅絕的危機,近年來越來越難以獲得補助或津貼了。

攝影:西岡秀觀

標題圖片:跳起求偶舞的丹頂鶴

環境 自然 野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