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環境,重獲新生

丹頂鶴再逾千隻(下)

社會

石弘之 [作者簡介]

北海道棲息著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丹頂鶴,然而由此又產生了各種問題。丹頂鶴倒是渡過了瀕臨滅絕的危機,可農民卻開始抱怨農業受到鳥害了。人與鶴真的能夠共生嗎?

煩惱接踵而至

在釧路濕地,隨著丹頂鶴種群數量的增加,問題也開始突顯出來。由於繁殖地不足、棲息環境惡化、過度密集導致禽流感流行的風險增加以及與人類的距離縮短,農作物遭受鳥害、鳥類撞到電線上觸電而亡及交通事故等都不斷增加。

大搖大擺地橫穿公路和鐵路的丹頂鶴不再罕見。1964年、1965年、1972年和1973年,種群數量的約10%死於交通事故。到牛舍覓食,掉進家畜糞坑的丹頂鶴也在增加。

繼2010~2011年冬季之後,2016~2017年各地再次發生致命禽流感,對野鳥的危害也在蔓延。因為可能會被集體飛來搶食的白尾海雕傳染,部分地區停止了向丹頂鶴投喂小魚。

飛到丹頂鶴投喂場所搶食的白尾海雕

下一頁: 「鶴立垃圾」

關鍵詞

環境 自然 野鳥

石弘之ISHI Hiroyuki簡介與署名文章

環境記者、環境學家。歷任朝日新聞社編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高級顧問(奈洛比、曼谷)、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尚比亞特命全權大使及北海道大學研究所教授。其間參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的工作,兼任中東歐環境中心理事(布達佩斯)、日本野鳥會理事等職。主要著作有《地球環境報告》、《吉力馬札羅山冰雪消融》《名著中的地球環境史》(岩波書店)、《遍及地球的足跡——探訪環境破壞現場》(講談社)、《鐵絲網的歷史》、《感染症的世界史》(洋泉社)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