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環境,重獲新生

丹頂鶴再逾千隻(下)

社會

石弘之 [作者簡介]

北海道棲息著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丹頂鶴,然而由此又產生了各種問題。丹頂鶴倒是渡過了瀕臨滅絕的危機,可農民卻開始抱怨農業受到鳥害了。人與鶴真的能夠共生嗎?

軍事分界線成為鶴的樂園

在朝鮮半島越冬的鶴群在韓戰的混亂時期曾經減少到150隻,瀕臨滅絕。然而,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成為丹頂鶴的避難所,這就是非軍事區(DMZ)。

韓戰結束後,朝鮮半島南北一分為二,被寬4km、陸地部分長約248km的DMZ分隔開來。907km2的DMZ內有6條河流過,西側是平原和濕地,東側是山區,自然環境富饒。

60多年間,軍事分界線被鐵絲網和地雷所封鎖,擺脫了人類的影響,自然環境恢復如初,動物們也隨之遷徙而來。韓國自然保護團體的努力也結出碩果,丹頂鶴從20世紀70年代的200~250隻增加到2006年的850隻,最近已超過1千隻。

除丹頂鶴外,這裏還發現了瀕臨滅絕的麝香鹿(Musk deer),也有人看到豹的亞種遠東豹(Amur leopard)。普遍認為已滅絕的水獺(Eurasian Otter)也開始繁殖。

在短短一段時間內沒有人類的干擾,大自然就恢復到如此驚人的地步。烏克蘭發生車諾比核子事故後,狼和熊等多種野生動物重返無人區。在核子事故發生後的福島,野豬和老鼠的數量也迅速增加,造成農作物遭受破壞的嚴重問題。

下一頁: 煩惱接踵而至

關鍵詞

環境 自然 野鳥

石弘之ISHI Hiroyuki簡介與署名文章

環境記者、環境學家。歷任朝日新聞社編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高級顧問(奈洛比、曼谷)、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尚比亞特命全權大使及北海道大學研究所教授。其間參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的工作,兼任中東歐環境中心理事(布達佩斯)、日本野鳥會理事等職。主要著作有《地球環境報告》、《吉力馬札羅山冰雪消融》《名著中的地球環境史》(岩波書店)、《遍及地球的足跡——探訪環境破壞現場》(講談社)、《鐵絲網的歷史》、《感染症的世界史》(洋泉社)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