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環境,重獲新生

丹頂鶴再逾千隻(上)

社會

石弘之 [作者簡介]

丹頂鶴作為「瑞鳥」自古為人們所喜愛。以前日本全國都可以看到丹頂鶴的身影,明治時代的濫捕濫殺致使丹頂鶴在本州銷聲匿跡,瀕臨滅絕。現在,由於喜愛丹頂鶴的人們積極開展保護活動,其種群數量由33只奇跡般地恢復到1,800隻。

數量逾1,800隻

在會館前的觀景臺上,幾名遊客注視著雙筒望遠鏡,手裏拿著計數器在計算丹頂鶴的數量。2017年1~2月,「NPO法人丹頂鶴保護研究小組」依照慣例繼續在釧路濕地周圍對丹頂鶴的總數進行調查。今年是第32次調查。在北海道最寒冷的季節,室外氣溫低於零下20度的情況並不罕見。之所以在這一時期進行調查,是因為丹頂鶴聚集在投喂場所,數量易於清點。

該研究小組理事長百瀨邦和先後組織了70名志工開展調查活動。他們都非常喜愛丹頂鶴,年齡從19歲到85歲不等,職業從學生到上班族,涉及獸醫、學者、動物園員工及翻譯家等多個行業。有的志工自東京都和兵庫縣遠道而來,有的從第一次起就一直參加這項活動。

丹頂鶴總數調查會議場景。中間是NPO法人丹頂鶴保護研究小組的百瀨邦和理事長

志工們身穿防寒服,腳蹬防寒靴,衣服上黏貼幾處可擕式懷爐,分幾路等候在投喂場所、飛行路線和鳥巢附近,反覆確認和清點丹頂鶴的數量。此次調查尚未得出最終統計數字,估計很可能達到了以往的最高數量1,800隻左右。

調查飛到「阿寒國際鶴中心分館」投喂場所的丹頂鶴總數

在對嚴冬期的種群數量進行調查後,志工們還會在4~5月丹頂鶴的產卵期內租用輕型飛機,從空中觀察丹頂鶴的築巢地點、配對情況以及環境的變化等等,目的在於給初夏時節破殼而出的雛鳥安裝腳環。志工們通過無線電收發器保持聯絡,以人海戰術的方式捕捉雛鳥,對其採血並安裝腳環後放歸大自然。嚴寒褪去後,志工們要對付的是蚊子、牛虻和蜱。

乘坐輕型飛機,對丹頂鶴的築巢地點進行調查(圖片提供:百瀨邦和)

他們利用腳環識別個體,逐漸摸清了包括生存率、繁殖成功率及配偶的爭奪在內的丹頂鶴的行為和生態情況。此外還通過血液調查明確了血緣關係。

如此長期地對野鳥進行調查在全世界也很罕見,丹頂鶴棲息地的中國、韓國和俄羅斯的學者也參與了調查。國外對日本人在嚴寒中的調查熱情表示震驚:「日本人真了不起!」丹頂鶴保護研究小組榮獲2016年「日韓(韓日)國際環境獎」。該獎項頒發給為東亞地區環保做出貢獻的團體或個人。

下一頁: 受人喜愛的丹頂鶴

關鍵詞

環境 自然 野鳥

石弘之ISHI Hiroyuki簡介與署名文章

環境記者、環境學家。歷任朝日新聞社編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高級顧問(奈洛比、曼谷)、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尚比亞特命全權大使及北海道大學研究所教授。其間參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的工作,兼任中東歐環境中心理事(布達佩斯)、日本野鳥會理事等職。主要著作有《地球環境報告》、《吉力馬札羅山冰雪消融》《名著中的地球環境史》(岩波書店)、《遍及地球的足跡——探訪環境破壞現場》(講談社)、《鐵絲網的歷史》、《感染症的世界史》(洋泉社)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