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傳奇人物

小野洋子:變革時代的先鋒藝術家

文化

上世紀60年代,作為導致披頭四樂團出現裂痕的罪魁禍首,小野洋子(Yoko Ono)遭受到全世界的譭謗。由於小野的思想和行為過於前衛,因此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不到社會的理解。現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位藝術家和社會運動家的本質與功績。

《願望樹》:大家共同實現夢想

小野的先驅思想和行為或許超越了20世紀人們的理解。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終於能夠理解小野洋子了,也可以說時代終於趕上了她的想像。

從她發的推特來看,小野從60年代起就利用各種媒體形式,包括展會、行為藝術、電影短片、電話、出版、唱片、音樂會,乃至戶外看板、報紙廣告等,發出從個人內心到社會問題等各方面的資訊。在網際網路時代,利用SNS本身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但值得注意的是,140個字的推特文章這種形式本身,與半個世紀前小野獨自開始嘗試的「指令藝術」非常相似。的確,如今任何人都在習以為常地用短文的形式表現自我,並互相傳播。

小野在1972年接受採訪時,引用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即資訊(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理論,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資訊。這些資訊本身就是媒體。」不應將藝術視為特權,而應給其鬆綁,使其成為普遍大眾的東西,這種預見性與沃荷(Andy Warhol)的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名揚世界15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成為藝術家,與其說這是未來之事,不如說更讓我們聯想到無名藝術家無以計數的上古藝術的根源性。

作品「願望樹(Wish tree)」是由每位觀眾寫下心中的願望並掛到樹上,它是小野思想的象徵。內心的願望是不可見的,但可以通過寄託於長方形便箋,使其有形化。小野認為:「個人的夢想只是夢想,大家共同的夢想則會變為現實(A

dream you

dream alone is only a

dream . A

dream you

dream together is a reality)」,她這句話中的「夢想」,你也可以把它替換成「藝術」。也就是說,個人的創作只不過是藝術,大家共同的創作則會成為現實。這件觀眾參與其中的作品堪稱是《Cut Piece》的積極意義的翻版。

小野洋子的作品《願望樹》(廣島市現代美術館「廣島獎獲獎紀念小野洋子展 希望之路」展出場景,筆者攝於2011年)

建於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夢想和平塔(Imagine Peace Tower)」(圖片出處:http://imaginepeacetower.com/)

2007年建在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Reykjavík)附近海島上的「想像和平塔」,依靠強力照明裝置將光柱投向夜空,僅僅通過一道垂直光線就把對和平的祈願變成你眼睛看得見的東西了。這座光塔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再現了上世紀60年代「跨媒介(Intermedia)」的實驗藝術手法。在這個意義上,小野洋子是媒體藝術家的先驅。進一步探究「媒體(Media)」這個詞的來源我們發現,現代意義上的資訊傳播媒體在19世紀尚未出現,「媒體(媒介,Medium)」是繪畫用來上色的媒介劑,即繪畫顏料,它的另外一個意思是能向人們傳遞心靈資訊的「靈媒師」。那麼,請讀者對小野做出如下想像:她始終是個媒介般的存在,將人與人、家庭與社會、美術與音樂、前衛藝術與大眾文化以及20世紀與21世紀聯繫起來;小野洋子這個人此刻存在於此,這本身就是一種資訊,一種媒體。

(2017年9月25日)

標題圖片:2009年5月在「Rock & Roll Hall of Fame Annex NYC」舉辦題為「John Lennon: The New York City Years」的主題展,小野洋子親赴現場(攝於2009年5月11日,AP/Aflo)

關鍵詞

藝術 音樂 傳奇人物 披頭四樂團 音楽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