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進階

臺灣的日劇世代與日劇迷

社會 文化 臺灣香港

輸入臺灣長達半個世紀以上的日本節目,以偶像、愛情、勵志、綜藝等劇碼攻占人心,搭配歌曲、晨間劇、大河劇等多面向及要素,培養了臺灣豐厚的日劇世代族群。

總算清楚大河劇跟晨間劇的不同

最初看日劇的那幾年,老是搞不清楚NHK大河劇與晨間小說劇的不同,以為像《阿信》那種長集數的劇,就算是「大河」了吧!後來才知道,根本不是那樣區分。

(提供:Graphs / PIXTA)

早先幾年,光靠初級日語程度,直接收看NHK世界臺頻道,很難聽懂大河劇的古老日文,而晨間劇的地方口音也難懂。前幾年到福岡旅行,跟太宰府賣手帕的老闆娘提到看大河劇和晨間劇的困境,老闆娘笑得很微妙說她其實也聽不太懂。老闆娘是安慰我吧!

真正在臺灣有線頻道播出,配上中文字幕,且收視率不錯的大河劇,應該算是《篤姬》。對戰國幕末迷來說,大河劇是非常迷人的提示與複習,追劇有點累,人物的組織圖有些複雜,不過看過幾檔,情感就黏上來了,看完大河劇,幾乎就擬好下個年度日本旅行的計畫。

相較於大河劇的歷史感,晨間小說劇的勵志與家常,在收視率的表現上,又略勝一籌。大概從2010年的《鬼太郎之妻》開始,臺灣有線頻道幾乎每檔都緊追在NHK之後播出,將每集15分鐘,彙整成一天一個小時的份量,《小海女》(あまちゃん)在臺灣創造了「接接接」(じぇじぇじぇ)的流行語,《阿政與愛莉》(マッサン)開始了日劇迷的威士忌研究,我因為看了《多謝款待》(ごちそさん)而喜歡上大阪,因為《糸子的洋裝店》(カーネーション)而想去岸和田商店街走一走。

日劇是心靈伙伴

在韓劇陸劇與美劇圍攻之下,臺灣的日劇收視群應該是很難攻打下來的一塊厚實鐵板,一旦成癮,很難抽離,就算未能時常到日本旅行,日劇卻讓人有了時時活在日本的美好錯覺。至今我依然維持著一天起碼看兩部日劇的進度,兩個小時的時間是奢侈的沉澱與療癒。不管是電視頻道還是網路付費的隨選模式,大抵都是合法授權的年代了,日劇已經不是單純的娛樂收視選項,而是情緒移轉與情感投射的心靈伙伴……Soulmate。劇中的角色對白成為人生佳句,劇情故事成為勵志篇章,像我這樣的日劇迷,多少都練成死心眼和偏執狂了。

標題圖片提供:Graphs / PIXTA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日劇 流行 台湾 流行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