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進階

臺灣的日劇世代與日劇迷

社會 文化 臺灣香港

米果 [作者簡介]

輸入臺灣長達半個世紀以上的日本節目,以偶像、愛情、勵志、綜藝等劇碼攻占人心,搭配歌曲、晨間劇、大河劇等多面向及要素,培養了臺灣豐厚的日劇世代族群。

街角錄影帶出租店的日劇時光

也就在斷交之後,仇日的「愛國電影」好像變成臺灣電影圈的主流,那段時間,日本相關的文化多數禁止輸入,日本電影沒辦法在戲院上映,倒是日本歌曲被大量翻唱,版權概念在政府禁令之下竟然開了一扇無法可管的窗。七○年代開始的十數年間,不受版權約束的日本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經過後製加上中文字幕,成為錄影帶出租店最受歡迎的影片。我們家幾乎每週都要跑出租店搶最新的《八時全員大集合》(8時だョ!全員集合),以及《日曜劇場》、《火曜劇場》等以警視廳為題材的單元劇,到現在還是清楚記得,片頭一字排開的那些穿著長大衣的警察回頭的畫面,甚至連片頭音樂的旋律都記得。

自1972年臺日斷交,到1987年臺灣解嚴,包括戲劇、流行音樂的官方輸入禁令,反倒讓臺灣娛樂圈出現嚴重的抄襲風,綜藝節目短劇大量複製了《八時全員大集合》的橋段,歌壇複製了「松田聖子」跟「中森明菜」的造型與歌路,路邊夜市可以買到的盜版錄音帶,日本公信榜(オリコンランキング)的名曲幾乎一網打盡。

九○年代開始,約莫20到30歲之間的世代,從錄影帶出租店開始接觸日劇,認識那個時代極為走紅的淺野溫子、淺野優子、菊池桃子、加勢大周、柳葉敏郎、石田純一、吉田榮作。相較於臺灣連續劇動輒30集以上,日劇10到13集之間的快節奏,開始養成日劇族群的忠誠度。在電視頻道正式引進日劇播出之前,《東京愛情故事》和《101次求婚》,早就在錄影帶出租市場火熱一段時間了。但是出租錄影帶品質並不好,大量重複轉錄的結果,可能是技術瑕疵或影帶劣化,常常在片頭片尾冒出與劇目無關、類似古裝的《水戶黃門》、《忠臣藏》等打殺畫面。

母親是阿信的終身粉絲

真正掀起旋風的,應該是1983年在日本播出的《阿信》(おしん),超高收視率的情報,早在臺灣傳開。像我母親那樣在戰爭時期出生的世代,對於這齣戲的許多傳說簡直琅琅上口。臺灣直到1994年才正式獲得授權,在中視頻道首播,原本只是每週五播放90到120分鐘,一個多月之後,進駐到黃金八點檔,每週播出五天。這是第一部在臺灣無線頻道播出的日劇,片頭曲是翁倩玉唱的〈永遠相信〉,片尾曲是歐陽菲菲唱的〈感恩的心〉,分別有日語和國語兩個主副聲道可以選擇。《阿信》在後來的20幾年間,不斷在臺灣有線與無線頻道重播,後來甚至有臺語配音版本。只要重播,母親大概都會重溫一次阿信的人生,以「阿信故鄉」為行程招攬的熟齡旅行團,一直都有不錯的號召力。今年已經80幾歲的母親,言語之中常常出現「阿信小時候也是這樣」「阿信家裡也有這種東西」。我覺得她在阿信的身上,看到自己母親的影子。

下一頁: 和「莉香與完治」一樣的吹蠟燭過生日儀式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日劇 流行 台湾 流行

米果CHEN 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專欄作家,臺灣臺南出身,曾旅居日本一段時間,在臺灣各大雜誌報刊擁有個人專欄。是重度日本小說閱讀者與日本戲劇電影迷。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