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進階

「拖拉庫」「里阿卡」到「女優」「激安」——臺灣話裡的日本語之演變

社會 文化 臺灣香港

米果 [作者簡介]

筆者回顧小時候從周圍聽到的臺灣話裡的許多日語成分。並且也談到臺灣開放日本文化之後,通過種種交流,年輕一輩使用的中文也出現日文詞彙的現象。

有趣的臺日新詞彙

生活對話裡也有一些不知如何演變來的臺語,譬如,70年代前後,主婦們瘋狂迷上一種日式柴魚調味包,可能那時跑單幫的菜市場阿嬸說那是la-shi-mo-to,所以我家就一直說那種柴魚粉叫做la-shi-mo-to。後來我學了日文50音,看了包裝盒,應該是「味の素」(あじのもと)(Ajinomoto)生產的「ほんだし」(hondashi),為什麼變成la-shi-mo-to呢?直到日本朋友提示,會不會是「だしのもと」(Dashinomoto)的簡化呢?哇,真是恍然大悟!

或許跟米糕或肉燥飯附上的黃色菜頭切片一樣,原發音應該是Ta-ku-An(たくあん),流傳久了,變成臺語的ta-ku-hann,各地方還有發音上的差異,到底如何口耳相傳再各自發揮演繹,已經難以考究了。

比較老派的臺語,還是習慣用「月給」而不是「薪水」,捐錢叫做「寄付」,點餐是「注文」,打針叫「注射」。阿公阿嬤叮嚀孫子好好讀書否則會「落第」。至於心情如何,日文直接發音的「氣持」(kimochi),在臺灣好像已經成為主流字彙,甚至有了「奇蒙子」這樣的寫法了。

一直到現在,如果姓「游」或「尤」的人,就一定有個綽號叫做「阿不拉」,可能來自日文「油」(あぶら)的同音關係。如果名字有「武」,綽號大多是Ta-Ke,至於叫做ka-tsu,應該有個「勝」字,叫做Masa,就該是「正」或「政」了。我剛畢業開始工作的公司,有位主管叫「Te-Ru-Mi」,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她的名字叫做「照美」。

臺灣曾經有一段時間禁止日本電影戲劇和歌曲輸入,因此臺語日文的交叉引用就暫停在老一輩的世代。開放之後,靠著日劇、漫畫、電玩、動畫與網路的互相交流,年輕一輩使用的中文也慢慢出現日文詞彙,譬如棒球用語的「胴上」「見逃」,或是「邪魔」「素人」「宅」「女優」「激安」「放題」之類的日常用字,好像也越來越普遍了。

標題圖片提供與製作:zinkou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台湾

米果CHEN 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專欄作家,臺灣臺南出身,曾旅居日本一段時間,在臺灣各大雜誌報刊擁有個人專欄。是重度日本小說閱讀者與日本戲劇電影迷。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