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進階

「拖拉庫」「里阿卡」到「女優」「激安」——臺灣話裡的日本語之演變

社會 文化 臺灣香港

米果 [作者簡介]

筆者回顧小時候從周圍聽到的臺灣話裡的許多日語成分。並且也談到臺灣開放日本文化之後,通過種種交流,年輕一輩使用的中文也出現日文詞彙的現象。

點點的花色叫水玉

父親是做布料的,母親又略懂裁縫,從小就熟知他們說的mi-zu-ta-ma(水玉)代表點點的花色,如果稱讚裁縫技術好,就說ki-ri-ka-e(切り替え)縫得很美。藍色不叫藍色,而是紺色,而且是日文「こん」(kon)的發音加上臺語「色」的混搭詞。至於上幼稚園穿的黃色圍兜兜,發音類似「A普龍」,其實就是エプロン。日本舅媽曾經送給母親一件綠色格子圍裙,是在頸後跟腰後各綁兩個蝴蝶結的長袖款式,大人說,那也叫做「A普龍」。那時只覺得奇怪,為什麼大人的「A普龍」有袖子。

臺灣男生大概都會在夏天穿一種質料摸起來粗粗皺皺卻很透氣的白色內衣褲,我們說那種材質叫做「枯力普」。雖然在菜市場的攤販就可以買到,不過母親喜歡跟跑單幫的舶來品店買日本進口的「枯力普」。我到前幾年才總算弄清楚,那種從阿公大叔到小男孩常穿的夏季涼爽內衣褲,也算日本外來語,原意來自法文的Crepe(クレープ),屬於特殊織法,有易乾且透氣涼爽的特質,好像是昭和年間的大叔們很普遍的內著選擇。現在到日本購物網站搜尋「クレープ肌着」,品項眾多,其中還有營業超過一甲子的老工廠。聽父親說,早年臺灣紡織界為了研究這種內衣褲的織法,吃盡苦頭,他和紡織廠幾個年輕技術人員,嘗試過許多方法,終於抓到竅門,那時彷彿立了大功,歡天喜地呢!

下一頁: 臺語裡的日文用字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台湾

米果CHEN 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專欄作家,臺灣臺南出身,曾旅居日本一段時間,在臺灣各大雜誌報刊擁有個人專欄。是重度日本小說閱讀者與日本戲劇電影迷。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