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響在廣島長崎的安魂曲

戰後70週年,原子彈轟炸地「長崎」的今天

社會 文化

「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2分」,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從美軍向長崎投下原子彈,至今已經過去了70年。整個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初期,長崎曾是日本向西歐、中國、朝鮮等外國開放的唯一「窗口」。長崎遭到核武器攻擊時,距離1571年第一艘葡萄牙商船來到長崎正好過去了374年。當時,美軍轟炸機投擲的原子彈在距離長崎站西北方向約2.5km的浦上盆地上空爆炸,死傷者不計其數。這是美軍繼8月6日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後第2次投下原子彈。如今,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廣島」和「長崎」儼然已經作為人類背負的「負遺產」而存在,成為人們「祈求和平」的祈願之地。在二戰結束70週年這個有著重要轉折意義的年分,筆者採訪了長崎市的「長崎原子彈博物館」以及位於原子彈爆炸核心區域附近的「浦上天主堂」等地。

原子彈爆炸倖存者183,000人,平均年齡首次超過80歲

根據厚生勞動省2015年7月公布的日本全國「持有原子彈爆炸倖存者健康保健手冊人數」的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3月末,倖存者總數為183,519人,與上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9,200人。倖存者的平均年齡也達到了80.13歲,且首次超過80歲。與此同時,在一年內去世的人數也達到了過去最高紀錄。原子彈爆炸的倖存者,長崎是47,863人,廣島是83,367人。

爆炸中心地點「和平公園」周邊500m的地區,隨著原子彈的爆炸成為了真空地帶,這個區域裏的人幾乎全部遇難。然而,仍然有一位倖存者頑強地活了下來,現在年事已高,在千葉縣生活。

「長崎原子彈博物館」(長崎市平野町)核爆繼承科的刈茅謙先生強調說:「原子彈爆炸倖存者的年齡越來越大,不久的將來,他們都會去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怎樣把遭受轟炸這一事實真相傳承下去,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在二戰結束70週年之際,關於原子彈轟炸的記憶正逐漸被世人所淡忘——這個問題正是廣島和長崎都必須面對的沉重現實。

由於小倉天氣惡劣,便投在了長崎

那麼,人們不應忘卻的事實究竟是什麼呢?

投放在長崎的原子彈「Fat Man」。這枚原子彈使用了鈽239,鈽被放置在空心的球狀炸藥內,利用炸藥爆發時產生的強大壓力擠壓中心部的鈽,從而引發核分裂

1945年8月,美國為了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將廣島、小倉、長崎、新潟作為投放原子彈的候選地區,並於8月6日向廣島投下了首枚鈾彈。2天之後的8月8日,在蘇聯對日本宣戰的同時,美國政府向美國陸軍駐關島第20航空隊司令部下達命令:將「小倉作為第1目標,長崎作為第2目標」,於8月9日投下第2顆原子彈。

裝載著鈽彈「Fat Man」的B29轟炸機「博克斯卡號(Bockscar)」於9日凌晨3點之前從天寧島(Tinian,馬里亞納群島)起飛奔赴小倉。然而,由於小倉上空瀰漫著燃燒彈造成的煙霧,再加上多雲天氣導致雲層太厚,無法投放原子彈,便將投放地改為了長崎。

國立長崎追悼原子彈死難者和平祈念館的智多正信館長說,「當時也有人提出『不要投放,直接返航』的意見,可是飛機上裝載了4t重的原子彈,這樣一來肯定是沒法回到基地了,所以就把原子彈投在了長崎。轟炸機的燃料也所剩無幾,最後沒能回到天寧島,而是降落到沖繩去了。」不僅如此,由於受到風力的影響,原子彈大大偏離了既定目標——三菱製鋼所和三菱兵器製作所等軍需工業群,落在了隱居避世的天主教徒(Kakure Kirishitan)(*1)的聖地——浦上天主堂附近,導致浦上地區周邊12,000名天主教信徒中的約8,500人死亡,周邊一帶成為人間煉獄。

(*1) ^ 1549年天主教傳入日本之後,一度在日本得到廣泛傳播。後1614年德川家康頒布禁教令,信徒們不得不表面上裝作是佛教徒,暗地裏秘密信仰天主教。經過200多年的發展,這些秘密信徒逐漸拋棄了原來的天主教教義,而是將天主教與佛教、神道以及本地民俗信仰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宗教信仰。即便在1837年禁教令解除之後,他們仍然保持和傳承著自己獨特的信仰。這部分人被稱為「隱居避世的天主教徒」——譯註。

下一頁: 核爆致使62%的長崎市民傷亡

關鍵詞

歐巴馬 長崎 甘迺迪 原子彈爆炸 和平公園 Fat Man 國立長崎追悼原子彈死難者和平祈念館 長崎原子彈博物館 浦上天主堂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