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報告

海外電影海報所詮釋的「世界的黑澤」

文化

日本的文化名人迄今雖有數人被冠以「世界的××」之稱,但毫無疑問,黑澤明是第一位贏得這種稱謂的人物。只要看看黑澤明作品在海外上映時的海報,便足以獲知黑澤電影是如何從多層面地為海外國家所接納。

黑澤作品獨有的廣度

除了可以欣賞到海外的海報製作家們是如何詮釋、如何表現黑澤作品的,作為本次展覽的另一大樂趣,可以關注一下各國電影海報的特徵。例如,義大利的海報從戰前到戰後注重的都是其繪畫性,最能完美呈現此特徵的作品當屬《蜘蛛巢城》(1957年)了。從三船敏郎被亂箭射中的形象中可以推測出該海報是以日本方面提供的電影劇照為藍本繪制而成的,雖然電影本身是黑白片,但是海報中卻描繪了流淌著鮮紅鮮紅的血液等,表現手法頗具戲劇性。順帶一提,據說義大利在傳統恐怖電影海報上的題字經常會採用黃色。

(左)《蜘蛛巢城》義大利版(1959年、由Carlantonio Longi所作)。(正中央)《戰國英豪》(1958年於日本上映)義大利版(1960年、由Luigi Martinati所作)、(右上)丹麥版(1969年、由Nina Schiøttz所作)、(右下)波蘭版(1968年、由Andrzej Piwonski所作)

而波蘭及捷克斯洛伐克(當時)等東歐國家則較多採用注重設計性的抽象圖樣。譬如說波蘭版海報便是其中的典型,從這張海報中很難讓人看出《戰國英豪》是一部動作電影。另外,古巴則不製作大量的電影海報,而是習慣採用絲網印刷來製作海報,這也因此成就了諸如《紅鬍子》(1965年)海報這樣富有藝術感的作品。

談及黑澤作品,則無法不談及主演了其中16部電影的三船敏郎。在國外的海報中,正面使用了三船臉部的作品頗為引人注目,其中最出色的當屬《大鏢客》(1961年)的美國版海報。該海報將三船的臉部、確切來說是僅將其表情用類似於剪貼畫的筆觸表現出來,據說這種最小化的手法在美國的黑澤電影海報中是相當罕見的。

(左)《紅鬍子》古巴版(1966年、由愛德華多·穆尼奧斯·巴克斯所作)。(右)《用心棒》美國版(1962年)。

作為完美主義者的黑澤導演由於在電影拍攝上投入的預算巨大,日本的電影界也愈發難以跟上其預算規模,於是他開始同海外合作以尋找出路。接受了好萊塢邀約的黑澤在拍攝完《紅鬍子》後便到美國開始了《滅》的製作籌備工作,可惜計劃最終無疾而終。1968年末,黑澤開始拍攝美日合作的《突襲珍珠港》,但僅1個月就宣佈退出了。本次展覽還可觀賞到這個已成幻影的劇組分發給工作人員的珍貴的工作服。

直到1975年,海外合作才終於獲得成功,黑澤在當時的蘇聯拍攝了《德蘇烏扎拉》。之後,憑借1980年的《影武者》,喬治·盧卡斯、法蘭西斯·柯波拉作為外國版製作人與黑澤一同獲得了坎城影展大獎(金棕櫚獎)。1985年黑澤同法國合作的《亂》開始上映。1990年在史蒂芬·史匹柏的推動下美日合作的電影《夢》上映等。至此,使「世界的黑澤」終於名副其實的國際電影製作方法得以定型。

據悉,《影武者》之後直至晚年,曾經勵志成為畫家的黑澤曾將自己的導演意圖繪製成圖畫用以向工作人員進行說明。《一代鮮師》(1993年)的法國版海報正是採用了他的說明圖畫。此外,在1983年的第36屆坎城影展上,黑澤所繪制的《影武者》的意象畫也被應用到了官方海報中。

正中央的展品是夭折的黑澤版《偷襲珍珠港》劇組的紅色工作服,後面則是採用了黑澤畫作的第36屆坎城影展的官方海報

針對策劃本次活動的目的,主任研究員岡田表示:「僅僅通過欣賞上述電影海報,我們便可知道這樣一點,即黑澤導演的作品長久以來都以多種多樣的形式被介紹至世界各國。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國海報作家們是如何詮釋黑澤電影的,這一點使人感到興趣。有些作家會準確地把握電影的精髓,也有些作家不予理會而堅持自身的表現手法。既有遵循各國海報文化風格的作品,也有無視傳統不拘一格的作品。黑澤作品擁有不同的時代背景,主題廣泛。如果說有哪位電影作家的作品可涵蓋上述一切的話,那麼在日本電影界則非黑澤明莫屬了。」

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開館紀念

  • 逝世20週年 黑澤明之旅 槙田壽文的海報藏品展
  • 展期:2018年4月17日(星期二)~9月23日(星期日)
  • 休館日:每個星期一、8月7日(星期二)~12日(星期日)、9月4日(星期二)~7日(星期五)
  • 會場: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展廳(7樓)東京都中央區京橋3-7-6(乘坐東京地鐵銀座線至京橋站,步行約1分鐘)
  • 開館時間:11點~18點30分(18點前入館) ※每月月底的星期五為11點~20點(19點前入館)
  • 費用:一般成人250日圓、大學生130日圓(高中生以下及未滿18歲的孩子、老年人士、身障人士免費)
  • 官方網站:http://www.nfaj.go.jp/

關鍵詞

博物館 國際 電影 黑澤明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