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報告

海外電影海報所詮釋的「世界的黑澤」

文化

日本的文化名人迄今雖有數人被冠以「世界的××」之稱,但毫無疑問,黑澤明是第一位贏得這種稱謂的人物。只要看看黑澤明作品在海外上映時的海報,便足以獲知黑澤電影是如何從多層面地為海外國家所接納。

2018年4月,原本是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所屬底下的電影底片中心從美術館中獨立出來,成立了「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這是日本第6座國立美術館。作為開館的紀念活動,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舉辦了以即將迎來逝世20週年紀念的電影導演黑澤明為主題的展覽活動。

給世界帶來衝擊的《羅生門》

談到黑澤,可謂是全世界最具盛名的日本電影導演之一。或許根本就沒必要加上「之一」。但是,多數日本人對黑澤的評價僅僅是根據其在國際電影節上的多次獲獎經歷以及海外著名電影人士們對他的讚許等事實作出的判斷,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親眼目睹相關的「物證」。

黑澤明(1910~1998)憑借《影子武士》斬獲坎城影展最高獎項後在歸國記者會上:1980年5月26日、千葉縣成田國際機場(時事)

本次展覽雖是在日本舉辦,但卻是一次可以實際感受「世界的黑澤」的機會。所有的展品都來自於黑澤明研究專家槙田壽文先生的收藏,藏品主要包括30多個國家的84張黑澤電影海報以及海外新聞所發布的資料、放映日程、相關書籍及報紙廣告等,共計145件。跟著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的岡田秀則主任研究員的解說,我們可以一窺這次展覽的看點。

黑澤一生雖導演了30部作品,但考慮其在海外的接受史,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年代。早期,從其處女作《姿三四郎》(1943年上映)到《醜聞(SCANDAL)》(1950年),共有10部作品;中期,從《羅生門》(1950年)到《紅鬍子》(1965年),共有13部作品;後期,從《電車狂》(1970年)到最後的《一代鮮師》(1993年),共有7部作品。

(從左上開始)《酩酊天使》(1948年於日本上映)波蘭版海報(1960年、由瓦迪斯瓦夫·雅尼謝夫斯基所作)、《生之慾》(1952年於日本上映)阿根廷版海報(50年代)、《紅鬍子》(1965年於日本上映)泰國版海報(1965年)、《天國與地獄》(1963年於日本上映)英國版海報(1963年)、《影武者》(1980年於日本上映)東德版海報(由Otto Kummert所作)

《羅生門》在日本上映後的第二年即1951年參展威尼斯影展,獲得了最高獎項的金獅獎,黑澤作品開始在全世界享有知名度,同時也是日本電影首次正式獲得國際認可的一個重要契機。從此,日本的電影界也開始有意識地創作能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獎項的藝術性作品。

第12屆威尼斯影展授予《羅生門》的金獅獎像(左下)及該作品的西德版海報2張(正中央),上方的海報為1952年、右下方的海報為1959年由漢斯·希爾曼所作

《羅生門》獲獎後的第2年,在西德上映時的海報洋溢著一種東方神秘色彩,充滿了異國風情。7年後當《羅生門》在西德再度上映時,當時正火紅的年輕平面設計師漢斯·希爾曼親自參與製作了海報,正面展現出其新穎藝術特性。從最初上映時單純受到衝擊到7年後認同他為電影藝術的一位領軍人物,由此可見歐洲在接受黑澤電影方面也愈來越高了。

希爾曼的構圖並未採用以大號題字吸引眼球的一般手法,「其特點是通過橫貫海報畫面的3條水平線,將出場人物說法各異的、作品獨有的敘述手法表象化,可以看出他對黑澤電影的理解更加前進了一步」(岡田)。順便提一句,這種「敘述手法」影響力之大,甚至產生了一個「Rashomon Effect(羅生門效應)」的英語新詞,用以指針對同一事件相關人員各說不一而出現矛盾的現象。除此之外,本次展覽還有擅自借用了喜多川歌磨畫作的瑞典版海報等,僅《羅生門》就展出了7個國家的9種海報,若能比較觀賞一番,應該會很有趣。

下一頁: 從14個國家的海報來看《七武士》

關鍵詞

博物館 國際 電影 黑澤明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