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電影海報所詮釋的「世界的黑澤」
Guideto Japan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2018年4月,原本是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所屬底下的電影底片中心從美術館中獨立出來,成立了「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這是日本第6座國立美術館。作為開館的紀念活動,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舉辦了以即將迎來逝世20週年紀念的電影導演黑澤明為主題的展覽活動。
給世界帶來衝擊的《羅生門》
談到黑澤,可謂是全世界最具盛名的日本電影導演之一。或許根本就沒必要加上「之一」。但是,多數日本人對黑澤的評價僅僅是根據其在國際電影節上的多次獲獎經歷以及海外著名電影人士們對他的讚許等事實作出的判斷,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親眼目睹相關的「物證」。
本次展覽雖是在日本舉辦,但卻是一次可以實際感受「世界的黑澤」的機會。所有的展品都來自於黑澤明研究專家槙田壽文先生的收藏,藏品主要包括30多個國家的84張黑澤電影海報以及海外新聞所發布的資料、放映日程、相關書籍及報紙廣告等,共計145件。跟著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的岡田秀則主任研究員的解說,我們可以一窺這次展覽的看點。
黑澤一生雖導演了30部作品,但考慮其在海外的接受史,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年代。早期,從其處女作《姿三四郎》(1943年上映)到《醜聞(SCANDAL)》(1950年),共有10部作品;中期,從《羅生門》(1950年)到《紅鬍子》(1965年),共有13部作品;後期,從《電車狂》(1970年)到最後的《一代鮮師》(1993年),共有7部作品。
《羅生門》在日本上映後的第二年即1951年參展威尼斯影展,獲得了最高獎項的金獅獎,黑澤作品開始在全世界享有知名度,同時也是日本電影首次正式獲得國際認可的一個重要契機。從此,日本的電影界也開始有意識地創作能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獎項的藝術性作品。
《羅生門》獲獎後的第2年,在西德上映時的海報洋溢著一種東方神秘色彩,充滿了異國風情。7年後當《羅生門》在西德再度上映時,當時正火紅的年輕平面設計師漢斯·希爾曼親自參與製作了海報,正面展現出其新穎藝術特性。從最初上映時單純受到衝擊到7年後認同他為電影藝術的一位領軍人物,由此可見歐洲在接受黑澤電影方面也愈來越高了。
希爾曼的構圖並未採用以大號題字吸引眼球的一般手法,「其特點是通過橫貫海報畫面的3條水平線,將出場人物說法各異的、作品獨有的敘述手法表象化,可以看出他對黑澤電影的理解更加前進了一步」(岡田)。順便提一句,這種「敘述手法」影響力之大,甚至產生了一個「Rashomon Effect(羅生門效應)」的英語新詞,用以指針對同一事件相關人員各說不一而出現矛盾的現象。除此之外,本次展覽還有擅自借用了喜多川歌磨畫作的瑞典版海報等,僅《羅生門》就展出了7個國家的9種海報,若能比較觀賞一番,應該會很有趣。
從14個國家的海報來看《七武士》
本次展出海報數量更多的是《七武士》(1954年上映),共有14個國家的版本,其中最為矚目的是由8張A0尺寸(841×1189 mm)的紙拼貼而成的西德版電影海報,此海報也是先前提及的漢斯·希爾曼的作品。經確認該海報的製作公司從未為其他電影製作過如此大型的海報,毫無疑問黑澤的《七武士》得到了特殊待遇。希爾曼採用了同奧運會標誌相同的五種鮮豔的顏色,用以描繪最後的武士們與鄉野武士們之間的大戰場面。
此海報中已經毫無在宣傳日本電影時常見的異國風情了。《七武士》在日本上映6年後在美國被翻拍成西部劇《豪勇七蛟龍》,在此後製作的《七武士》西班牙版海報(1965年)中描繪的構圖及風格彷彿能讓人聯想到西部劇中的某一場景。另外,本次展覽還有珍貴的泰國版、伊朗版海報,也請務必欣賞。
黑澤作品獨有的廣度
除了可以欣賞到海外的海報製作家們是如何詮釋、如何表現黑澤作品的,作為本次展覽的另一大樂趣,可以關注一下各國電影海報的特徵。例如,義大利的海報從戰前到戰後注重的都是其繪畫性,最能完美呈現此特徵的作品當屬《蜘蛛巢城》(1957年)了。從三船敏郎被亂箭射中的形象中可以推測出該海報是以日本方面提供的電影劇照為藍本繪制而成的,雖然電影本身是黑白片,但是海報中卻描繪了流淌著鮮紅鮮紅的血液等,表現手法頗具戲劇性。順帶一提,據說義大利在傳統恐怖電影海報上的題字經常會採用黃色。
而波蘭及捷克斯洛伐克(當時)等東歐國家則較多採用注重設計性的抽象圖樣。譬如說波蘭版海報便是其中的典型,從這張海報中很難讓人看出《戰國英豪》是一部動作電影。另外,古巴則不製作大量的電影海報,而是習慣採用絲網印刷來製作海報,這也因此成就了諸如《紅鬍子》(1965年)海報這樣富有藝術感的作品。
談及黑澤作品,則無法不談及主演了其中16部電影的三船敏郎。在國外的海報中,正面使用了三船臉部的作品頗為引人注目,其中最出色的當屬《大鏢客》(1961年)的美國版海報。該海報將三船的臉部、確切來說是僅將其表情用類似於剪貼畫的筆觸表現出來,據說這種最小化的手法在美國的黑澤電影海報中是相當罕見的。
作為完美主義者的黑澤導演由於在電影拍攝上投入的預算巨大,日本的電影界也愈發難以跟上其預算規模,於是他開始同海外合作以尋找出路。接受了好萊塢邀約的黑澤在拍攝完《紅鬍子》後便到美國開始了《滅》的製作籌備工作,可惜計劃最終無疾而終。1968年末,黑澤開始拍攝美日合作的《突襲珍珠港》,但僅1個月就宣佈退出了。本次展覽還可觀賞到這個已成幻影的劇組分發給工作人員的珍貴的工作服。
直到1975年,海外合作才終於獲得成功,黑澤在當時的蘇聯拍攝了《德蘇烏扎拉》。之後,憑借1980年的《影武者》,喬治·盧卡斯、法蘭西斯·柯波拉作為外國版製作人與黑澤一同獲得了坎城影展大獎(金棕櫚獎)。1985年黑澤同法國合作的《亂》開始上映。1990年在史蒂芬·史匹柏的推動下美日合作的電影《夢》上映等。至此,使「世界的黑澤」終於名副其實的國際電影製作方法得以定型。
據悉,《影武者》之後直至晚年,曾經勵志成為畫家的黑澤曾將自己的導演意圖繪製成圖畫用以向工作人員進行說明。《一代鮮師》(1993年)的法國版海報正是採用了他的說明圖畫。此外,在1983年的第36屆坎城影展上,黑澤所繪制的《影武者》的意象畫也被應用到了官方海報中。
針對策劃本次活動的目的,主任研究員岡田表示:「僅僅通過欣賞上述電影海報,我們便可知道這樣一點,即黑澤導演的作品長久以來都以多種多樣的形式被介紹至世界各國。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國海報作家們是如何詮釋黑澤電影的,這一點使人感到興趣。有些作家會準確地把握電影的精髓,也有些作家不予理會而堅持自身的表現手法。既有遵循各國海報文化風格的作品,也有無視傳統不拘一格的作品。黑澤作品擁有不同的時代背景,主題廣泛。如果說有哪位電影作家的作品可涵蓋上述一切的話,那麼在日本電影界則非黑澤明莫屬了。」
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開館紀念
- 逝世20週年 黑澤明之旅 槙田壽文的海報藏品展
- 展期:2018年4月17日(星期二)~9月23日(星期日)
- 休館日:每個星期一、8月7日(星期二)~12日(星期日)、9月4日(星期二)~7日(星期五)
- 會場: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展廳(7樓)東京都中央區京橋3-7-6(乘坐東京地鐵銀座線至京橋站,步行約1分鐘)
- 開館時間:11點~18點30分(18點前入館) ※每月月底的星期五為11點~20點(19點前入館)
- 費用:一般成人250日圓、大學生130日圓(高中生以下及未滿18歲的孩子、老年人士、身障人士免費)
- 官方網站:http://www.nfaj.g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