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最前線

【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利用基因轉殖家蠶挑戰醫藥開發課題

科學 技術 社會 生活

早在公元紀年以前,人們就已經開始養蠶。如今,利用基因轉殖家蠶製造新型絲綢和藥品原料的研究工作,或將為這段歷史增添新的一頁。我們探訪了走在這一領域前沿的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茨城縣筑波市)。

功能可維持數代的基因轉殖技術

內野惠郎主任研究員借助顯微鏡向蠶卵注射DNA(圖片下方)

言歸正傳,我們來談談基因轉殖家蠶的研究活動。在培育基因轉殖家蠶的時候,研究人員會向家蠶卵中注射兩種DNA。第一種,是對可在轉座子(Transposon)DNA上移動的遺傳基因中編入為生成特定蛋白質的外來基因的載體(Vector)DNA(*1)。另一種,是編入了可促進轉移的酶的輔助DNA。只要將這兩種DNA注入蠶卵後進行孵化,然後再篩選孵出的下一代種群,就能確保得到的都是可利用的基因轉殖家蠶了。

生物研的內野惠郎主任研究員表示:「我們通過向卵內分化生殖細胞的部位注射DNA,使特定能力得以維持數代。採用這項技術後,基因轉殖家蠶的大量生產成為了可能。」

早在9年前,生物研就已經掌握了控制外來基因性質顯現位置的技術。如果使其在生成纖維狀絲素蛋白的後部絹絲腺上顯現性質,就可改變絲線的性質,生物研已經成功開發出了螢光色絲線。

另一方面,如果使其在生成糊狀絲膠蛋白的中部絹絲腺顯現性質,就可以在糊中製造需要的蛋白質。由於絲膠蛋白可溶於水,所以蛋白質的提取也十分容易。生物研基因轉殖中心的町井博明主任在評價技術的有效性時強調說:「在本研究所內生成的蛋白質有98%以上還進行了絲膠蛋白這個品種的開發。只要將它們相互組合,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蛋白質。」

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基因轉殖中心主任町井博明

目前,生物研正與群馬縣家蠶絲技術中心、前橋基因轉殖家蠶飼養合作社及民間企業等合作推進研究工作。町井先生滿懷期待地表示:「儘管日本的養蠶業處境艱難,但基因轉殖家蠶或許能夠再次激發養蠶業的活力。」

(*1) ^ 將外來基因導入家蠶細胞內部時使用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名稱來源於拉丁語的「搬運工」。

下一頁: 從化妝品邁向藥品開發

關鍵詞

林愛子 HANS SAUTTER 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 基因轉殖家蠶 卡塔赫纳法 絹絲腺 絲素蛋白 絲膠蛋白 轉座子 載體DNA 輔助DNA 內野惠郎 町井博明 群馬縣 蠶絲技術中心 前橋基因轉殖家蠶飼養合作社 免疫生物研究所 富田正浩 膠原蛋白 人膠原蛋白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