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的年輕人不立志於海外留學?

社會

小林明 [作者簡介]

日本海外留學人數持續減少,究其原因,恐怕不只是因為常被詬病的所謂年輕人的只願待在國內的「內向志願」。無法應對全球化的日本社會制度、意識,還有教育環境,都成為學生們在留學問題上態度消極的要因。

年中減少了3成多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日本海外留學生的人數,從巔峰時期的2004年(8萬2945人)到2011年(5萬7501人)的7年間,減少了3成以上。據2013年總務省的人口統計,該年18歲人口減少約2成,由此可以看到日本的年輕人不希望到海外學習的傾向鮮明。如果這一傾向持續下去的話,恐怕其後果可與泡沫經濟崩潰後「失去的20年」相匹敵,甚或招致更加嚴重的國家危機。在國際化和全球化日益發展的國際社會中,如果失去話語影響力和存在感,甚至會讓人感到一種危險性,即自己的存在不再被世人所認識,最終變成「消失了的日本人」。雖然整個產官學(企業、政府、大學及研究機構——譯注)界都對此表示憂慮,寄出了各種應對措施,但減少的傾向為何得不到改善呢?本文將對此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今後的發展做一分析探討。

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盟軍佔領了7年之外,日本從未有過被外國佔領的歷史。日本一直維護了獨立,在島國中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文化社會,但過去大約有過三次「放眼世界」的方針轉變。當國難空前,或者面臨巨大社會變革的時期,為了學習新的社會制度、先進的技術而需要派遣年輕人赴海外留學。這就是從7世紀到9世紀派遣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從幕府末年到明治時期派遣的遣歐使節,還有通過二戰後的佔領地區統治和救濟資金以及富布萊特獎學金(Fulbright Scholarship)等的赴美留學生。按今天的話說,這些都是日本人的海外留學潮。雖然二戰後派遣赴美留學生並非日本獨自採取的政策,但無論哪個時代的留學生都奮不顧身地奔赴海外,學成回國後在各個領域為國家的復興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下一頁: 留學生減少的4個原因

關鍵詞

大學 教育 大學生

小林明KOBAYASHI Akira簡介與署名文章

明治大學國際日本系副教授。該大學國際教育中心副主任,系國際交流委員長。專業領域是國際教育交流。通過與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華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區合作策劃迪士尼實習生項目等,策劃和運營該大學學生的各種海外留學項目。曾經擔任美國國務院所屬EducationUSA(美國教育)的留學顧問和國際教育交流協議會副會長。著作有《大學的國際化與日本學生的國際志向性》(共同著書)。

系列報導